饶毅教授此人颇有人格魅力,他的言谈举止等很受北大学子的爱戴。他曾写过一本名叫《饶议科学》的书,其中多是针对中国的现实国情,从科学界到体制方方面面讲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据北大他的学生说,饶教授是一个相处久了会自然而然尊敬的人,这个尊敬最初不是来自他的科研成就,而是来自他风趣幽默又不失严谨的人格魅力。当然,在众多评价饶教授的声音中,也有一些批评他的话,但多数批评他的人,深入了解之后,都会赞叹他是个直率的人。
正视中国科学历史,走出自我麻痹的辉煌
饶毅教授曾经在一次采访中提到:缺乏科学传统,缺乏科学精神,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重大缺陷,但在民间却曾流传出另一种说法,“中国古代科学先进,明清才衰弱”,说明中国人的科学精神不是缺失的,而是近代衰弱了。根据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大部分国人对后一种观点赞同度更高,但饶教授却不这样认为。
他认为中国人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由此分不清中国古代到底是科学好还是技术好。实际上中国古代领先于西方的大部分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不属于中国科学。而极具创造力的中国人,明显在诗词歌赋方面创造力更高,四大发明不是科学而是技术。科学是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而科学突破的前提则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很显然中国古代并没有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古代先进的技术更是不能直接与科学画上等号。国人期盼中国古代科学领先于外国,所以引进了“李约瑟假说”,但基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不可再麻痹自己说古代中国科学领先与外国。
在了解古代科学的时候,一定要区分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中国古代对于风雨雷电的解释大多从神话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科学分析出现该现象的自然规律,虽然有张衡发明地动仪,但其也仅是做了地震发生时的反应,并未从深层次探讨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古代的算术类书籍大多都是告诉学子,应该如何计算,却没有讲出这样算背后的原理。即使是在两百年前的中国,这样系统的科学在华夏大陆也还未出现。
所以中国的科学所历经的不是由盛转衰的过程,而是一个从无到有建立的过程。正视中国的科学发展史,不自我麻痹沉浸在中国古代技术鼎盛的幻象中,才是当代青少年正确对待科学的态度。
科学精神缺失,反映出国人的好奇心不足“科学”这个词本身是从西方国家流传过来的,也就是说近代社会“科学”才真正被中国人重视。中国古代社会向来推崇的是儒学文化,也就是推崇读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为官,因此在中国的土壤下,生长的都是一些大文豪而不是科学家。毕竟当官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不是做科研。
曾经中国的整个文化氛围并没有提供适合科学探索精神生长的土壤,儒家文化更多地教给学子的为人处事的道理,是与人交往的准则,是为官的要求。
而中国古代对于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通常都赋予其一定的神话色彩,民众遇事更多的不是思考为什么,而是习惯考虑怎么办。
中国古代的社会决定了中国人的好奇心不强,土地肥沃的中国土地上一大半的人口从事农业,他们的生活用品可以靠自给自足,跟外界之间产生的联系不多,所以他们更能够顺从自然,而不是想着挑战自然。这种生活模式也造成了中国人普遍对外界的好奇心不强,而科学需要好奇心支撑。
不同的土壤培养出了不同的文化,所以中国跟西方国家从一开始发展的路就有不同。中国人骨子里带着浪漫,他们研究的是诗词歌赋是为国为民。而西方国家更多的是对自然现象进行思考,对普遍规律喜欢问为什么。正如,牛顿因为树上掉下了一个苹果激发了他的好奇,才开启了“万有引力”的探索。
现代中国人的科学精神的缺失,除了自古以来中国本身对科学就不是很重视以外,与部分中国人好奇心不强有关。习惯了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的中国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他们少了对未知领域的思考,而建立在思考之上的科学也就没有合理发展的土壤。
饶毅教授致力于中国的科学事业,他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出的言论。科学建设自中国近代才刚刚开始筹备,而科学精神更是依附于科学而生,是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未注意科学实践,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