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语文学伴,每天17:00不见不散!
(长按识别
中心思想
这篇驳论文针对当时有些人散步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地批驳,鼓舞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展现了作者的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18
怀疑与学问
作者简介
顾颉刚(年5月8日—年12月25日),名诵坤,字铭坚,号颉(jié)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理解词义
1.譬如:比如,例如。
2.视察:察看,审察。
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课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19
谈创造性思维
字词释义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汲取:吸取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文章论证思路
1.问题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2.打破思维惯性,培养创造思维鼓励求异思维;启发逆向思维;引导创造思维3.激发好奇心,培养创造性思维
20
创造宣言
作者简介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现代著名教育家。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口号,并且真正做到身体力行,同贫苦学生同劳动、同甘苦。鉴于陶行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创造性的工作业绩,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字词积累
中(zhòng)伤遁(dùn)词
懦(nuò)夫豢(huàn)养灌溉(gài)
鲁钝:愚笨,不敏锐。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山穷水尽: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第二部分(5-11):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5):以东山樵夫为例,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第四部分(16):发出创造宣言,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课文小结
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21
智取生辰纲
主要内容
《智取生辰纲》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的后半部,创作于明朝,梁山泊英雄聚义的开始。
故事讲述了杨志押送生辰纲去往东京,在途中(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用计夺取的经过,后杨志因为无法交差,被迫流落江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其集中反映了蔡京、梁中书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与广大农民的矛盾,热情歌颂了起义农民的大智大勇与组织才能。
字词释义
1.面面相觑:互相望着发愣。
2.端的:真的,确实。
3.逞辩:卖弄口舌。
4.勾当:事情。常指坏事情。
5.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6.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7.喃喃呐呐: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8.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
9.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10.生辰纲:生辰,生日。指为祝生日而进贡的大批财物。
22
范进中举
注音释义
作揖(yī)行(háng)事醺(xūn)
腆(tiǎn)啐(cuì)星宿(xiù)讳(huì)绾(wǎn)
带挈(qiè):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舍与:施舍给,赏给。
内容主旨
本文节选自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胡屠户的倨傲。
第二部分(3-12):写范进中举后“发疯”、“治疯”和张静斋的拜访,在对比中表现整个社会各色人等的形象。
文章中心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写作手法
1、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因惊喜而发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2、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
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的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23
三顾茅庐
作者简介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他的章回小说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为明代中后期白话短篇小说出现鼎盛的局面奠定了基础。《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
字词释义
1.犹然:仍然
2.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3.恨:遗憾
4.开:启发
5.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6.诚:确实
7.存恤:爱惜,体恤
8.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故事梗概与基本思想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字词释义
1.犹然:仍然
2.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3.恨:遗憾
4.开:启发
5.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6.诚:确实
7.存恤:爱惜,体恤
8.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约),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才华横溢,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小说的创作。《红楼梦》是他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产物,可惜由于他早逝,在他生前,小说没有最后完稿,他只写了前八十回。
故事背景
刘姥姥曾“三进大观园”,本文写的是第二次的情景。刘姥姥为感谢上次贾家的救助,特地去谢恩。正巧,贾母想找个上岁数的老太太说说话,所以,就留她在这儿住,留她在这儿玩,几次宴请,在参观的过程中,又是坐船又是行酒令,活动内容丰富。
词语释义
1.怪道:难怪,怪不得
2.一经:径直
3.调停:安排处理
4.不伏手:不称手,不好用
5.清客:旧时称在富豪人家帮闲凑趣的人
人物形象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她有着鲜明丰富的性格特征,神采独具魅力四射。简而言之,刘姥姥形象的特征可用三个字来概括,即智、义、朴。她心地善良、头脑灵活、大智若愚、风趣幽默、随机应变、见义勇为,善于应酬又不失质朴,知恩图报而不辞劳苦……她的言谈举止,始终不脱自己的本色,是个阅历丰富、聪明机智的庄稼人。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编辑整理如何获取文章电子版点击下方名片,然后发送初中语文07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编辑整理写在最后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编辑整理零星地变得优秀,也能拼凑出星河。打卡~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编辑整理-THEEND-◆文章来源: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读读写写◆商务合作: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