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 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31581.html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条永远难以抹去的伤痕,不仅是铁血硝烟中的前线官兵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就连无辜的民众也饱受战火摧残。无论是反法西斯同盟国还是法西斯轴心国,双方的民众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现代战争往往是资源的战争,重要的资源可能是诱发战争的导火索,也可能是决定战争命运的风向标。日本因为加入了法西斯轴心国,英美开启了对日本的石油与钢铁禁运,这对于日本国力的削弱非常明显。日本也因此下定决心与英美一战,出兵占领东南亚攫取更多的战略资源。可是,盟军最终还是依靠船舶、石油、大米这三项并不起眼,但是意义重大的战略物资改变了太平洋战争的走向。自此之后,日本再难以负隅顽抗,这对于加速战争的终结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残酷的太平洋战争
船舶、石油、大米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人口发展起来后必然会出现资源匮乏的问题。进入到二十世纪以来,石油等化石燃料成为了工业发展的基石,是重要的国际战略物资。而日本国内的石油储备却非常有限,每年必须从欧美等地进口大量的石油。自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为了保证自己的海军力量,更是不断地增加国防预算。这对于日本的资源消耗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华盛顿会议之后的日本海军中出现了舰船派和条约派之间的斗争。前者主张不断增加海军吨位,后者主张遵从国际条约,保持一定的限度。在日本加入法西斯轴心国之前,日本海军内部更涌现出了一批主张航空兵作战的将领,日本的飞机数量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日本在舰船用燃油之外,还要增加航空燃油的预算。为此,负责制定国策和战争方略的日本企划院特意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提供了相关的国力评估,并且对于占领东南亚之后所能够获得的燃油数量做出了预判,具体的情形为:
“估计 年为30万千升、第二年为万千升、第三年为万千升,加上开战前储备的万千升和后来的国内产油及人造石油等,从总量上看,勉强可以应付三年之需。尤其是航空汽油,固然可以指望南方的石油,但估计到了战争第二年末左右,供求就将相差悬殊。”
具体情形如下图所示:
日本战前对于石油消耗的评估
这说明日本在开战前就已经预判到即使将南方的石油收入囊中,也不过只能维持三年之久。这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实际表现相吻合。开战三年不到,日本就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这都是由于日本除了庞大的军事开销之外还需要保证国内的基本用度,以工业来支持经济和军事产业。
燃油虽然是重要的战略消耗物资,但是在太平洋战场上比石油更重要的的实际上是船舶。这一点也被日本企划院所预测到了。在服部卓四郎的《大东亚战史》中记载:
“决定国力消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船舶的拥有量。进行战争的重要问题的确是船舶问题。日本是仅次于英国的世界海运国。昭和16年(年)8月,现有1千吨以上的船只总吨数为万吨(其中油船36万吨)。如果把吨以上的小型船只和吨以下的机帆船的利用率也加上,则总吨数可达万吨。
其中陆海军为作战而征用的船只,计划开战初期为万总吨,开战8个月后为万总吨。即计划海军在整个作战期间征用万总吨,其中油船为27万总吨;陆军在开战后4个月中征用万总吨,以后3个月内逐渐解除征用到万总吨,开战8个月后经常保持在万总吨.
因此,问题在于船舶的耗损能否得到补充。当时,日本的造船能力,年度约为40万总吨,如将这一产量提高到年造船60万总吨并不一定困难,但船舶的耗损是否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则是 的问题。唯有对船舶耗损量的推测才真正是左右战争命运,从而也是左右决定和战的关键。”
船舶运输决定了战争走向
日本军部将船舶视为战争中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是有道理的。作为海洋性国家,在长达数十年的对外发展中,日本深知船舶在太平洋战争这类大型海战中的意义。国家所具有的海运能力直接影响着战争兵源、补给、资源运送、后勤保障等各部分环节。船舶的损耗与修复将直接影响日本在战争中的态势。特别是在东南亚战役胜利后,如何将东南亚的资源和日本国内的工业产能聚集到一起成为了困扰日本的 难题。而且,随着战争的持续和英美的反攻,日本前线还爆发了粮荒,补给线过于漫长使得日本已经显露疲态。据史料记载:“开战时在极限线上所计划的船舶估计,只要有一个因素出了问题,就会从根本上被打乱。况且在那些因素中,占压倒比重的特别是战伤损耗和陆海军的征用。这两个因素在我方掌握战局主动权的初期作战阶段,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我方的意志来加以控制,但敌人的反攻一激化起来,就唯有看战局的发展趋势如何了。”而盟军逆转太平洋战争的重要 武器也就是这三样物资——船舶、石油、大米。盟军不仅用这三样武器瓦解了日本军部的斗志,还摧毁了日本军国主义在日本国内如同“英雄”一般的崇高地位。
太平洋战争中美日战场的转折点是中途岛海战。但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虽然失去了几乎所有的航空母舰,但是依旧可以依靠“大和号”、“武藏号”等超强战舰与盟军进行周旋。所以,盟军开始以日本的运输船、运油船为目标,力求截断日本军方的战略补给线。同时也要捣毁日本国内的工业运输线,让东南亚的石油一滴也流不进日本的工厂之中。为此,美国空军开始对于日本本土进行轰炸,年4月18日,美军B25轰炸机轰炸了东京、横滨、川崎、横须贺、名古屋、神户等重要地区。其中,东京、名古屋都是重要的日本工业城市。而且,日本运输船、运油船的实际消耗数量也要远远大于战前的统计。就连日本的军方高层也在战争中坦言:
“为了适应作战的激烈化,就得要更多的船舶,而为作战征用船舶,势必相应地减弱国力,影响下次作战所需的纵深战斗力。这种作战与船舶,船舶与国力之间的循环矛盾在四面环海的日本的环境下,确实不能不说是命中注定的归结。因此,即使说整个战争期间,日本战争指导的关键,主要在于作战与船舶的调整,并不为过。”
这样的矛盾之下,日本必须要考虑战法的改变。中途岛一战发生于年6月,也就是美军轰炸日本本土之后2个月。而距离日本完全结束东南亚战役也仅仅只过了一个月(日本南部作战被认为在年5月才正式结束)。当时的日本军队急需修整,但为了避免战略物资的过度消耗。日本海军必须迅速解决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所以才有了中途岛的惨败。可以说,打击日本的后方是盟军战胜日本的开始。
粮食也成为了困扰日本的重大难题
同时,粮食也成为了束缚日军作战能力和影响日本国民生活的重要资源。日本传统以大米为主食,征服东南亚的目的之一就是垂涎于当地的大米资源。但由于运输线被盟军切断,即使是作战前线的重要堡垒——瓜岛也渐渐闹起了粮荒。据《大东亚战史》记载:
“当时瓜岛之敌每天至少得到利用两艘运输船的增援,从17日前后,再次向马塔尼考河西岸开始了攻击。......实际能参加战斗的人员不过 个大队而已。同时由于长期补给不足,全体人员的体力几乎耗尽了。当时对瓜岛的实际补给情况,不过勉强维持定量的五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疟疾也甚为猖獗。11月上旬,虽然凭海军部队的极大努力,通过驱逐舰输送了几次补给,但并没能够解救瓜岛上的饥饿状态。”
意志需要载体,即使有狂热的军国主义也难以抵挡饥饿带来的衰弱。而日本国内此时也开始大幅度削减人员配给,很多百姓只能依靠粗粮和野菜为食,糖、油、肥皂成为了 品。也由此开始,日本国内的反战声浪开始出现,日本军人的地位开始受到打击。盟军也趁势加大了反攻力度,一举突破了日本在太平洋上的若干据点。珍珠港主犯山本五十六被击毙后,日本真正走向了失败之路。
山本五十六被击毙是代表性事件
船舶、石油、大米为何会有如此强的影响力首先,日本使用的是举国作战的战争模式。有研究指出日本自一战之后,就在尽力将整个国家完全打造成为一部战争机器。太平洋战争不仅仅是日军和美军的作战,更是日本全体国民向美利坚政府宣战。日本依靠着大型工业、商业财阀为战争准备提供活力。即使战争开始,日本国内的工商业也没有停下脚步。甚至当时日本国内的经济还因为战争的因素而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期,这应该就是日本财阀在一战中大发战争财后获得的经验,认为战争是经济的催化剂。而日本民用船舶 也要达到万吨,日本必须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战争规划。一旦盟军对于日本采取无差别的海上打击,那么日本国内的经济势必会发生动荡。也就有了上文中提到了“作战——船舶——国力”三者之间循环产生的矛盾。这对于非常倚重国内产业的日本军部而言,就必须因此调整自己的战争策略。
日本二战时期发行的债券
其次,日本军部内对于战争资源的分配出现了混乱。日本海军和陆军长期以来存在矛盾,对于资源的分配上自然也是你来我往,斗争频繁。而海军内部也产生了主张继承传统,生产大量巨型舰船的舰船派和主张大量生产飞机的航空派,相互之间纷争不断。那么现有的资源如何分配,就成为了日本军部高层要考虑的问题。在年,日本东条内阁和大本营决定,将航空兵的分配改为“约55%为陆军用, 5%为海军用”。在之后出台的《关于调整当前战争指导上作战和国家物资力量之间的关系并维持与增强国力方案》中明确注明:
“为了适应当前作战和确保国家物资力量的要求,采取下列措施:
一、陆军新征用38万5千总吨(包括11月以后已征用部分)
但对昭和18年(年)1月以后至3月末之间发生的‘陆船’舶运载量的损耗,在8万5千总吨以内逐步予以填补。
二、海军新征用3万总吨(作为11月内的已征用部分)。
另将昭和18年(年)5月1日的‘海’拥有量定为万总吨,其估计差额8万总吨,要在4月1日解除征用3万总吨,5月1日解除征用5万总吨。”
战争中的海军航空兵
这样的分配方式很明显是日本军部在中途岛大败之后意识到,海洋中的战争基本上大局已定,海军很难再有翻身之力。所以,逐步将筹码转移到了陆军上面。这样就造成分配不均,使得原本就比较亲近英美的海军内部的裂痕逐渐加深。像是石油、大米这类非常容易消耗的战略物资,必须要有足够的海军来进行掩护运输。海军力量不断衰弱,使得海上运输线的安全更成为了空谈。所以,盟军才可以依靠这三样物资成功将战线拉长,拖垮日本,使得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彻底化为乌有。
战略物资对于战后世界的影响盟军通过对于日本海上运输通道的打击,掐断了日本的补给线,从而使战争的天平彻底倒向了反法西斯同盟的一边。这不仅有效地加速了战争的终结,对于战后世界的重建也有很深刻的影响。二战之后,日本全境一片疮痍,战祸所至生灵涂炭。由于美国的正式介入,日本原有的财阀制度有了很大的变革。 爆发后,日本恢复了军事工业,并且为美军提供军工生产和后方补给。日本也成为了美军战略物资的屯储地,这样的战争经济很快就使日本获得了大量的物资来恢复本国的经济。而在世界范围内,石油更是成为了各国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中东地区也因为盛产石油而成为了首屈一指的富裕之地。二战后,美苏等国在经历了战争洗礼之后,将立体战术配合和后勤补给运用得炉火纯青,各种战略物资的运用和分配也深深影响了之后的世界格局,这对于未来政治与军事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石油成为战后最重要的资源
综上所述,日本由于在二战时期受限于国力和重要战略物资的匮乏,而力求在战争初期速战速决。但是由于盟军顺利将战争拖入了持久战,日本自身的后勤补给就受到了盟军极大的威胁。盟军通过大量袭击日本的运输船和运油船,使得日本的前线部队陷入了粮荒和油荒的危机中。东南亚的战略资源无法充份地进入日本的工业体系之中,这就使得日本的国力渐渐不堪重负。船舶、石油、大米成为了盟军手中的三张 ,沉重打击了日本军队和日本国内的生产生活。很快,日本被巨大的战争消耗拖垮,陆海军矛盾日趋尖锐,依靠国内财阀的举国作战模式也濒临崩溃。最终,日本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之后走向了失败与毁灭。
声明:本号内容部分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号观点及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