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发明家马钧造了一件新武器,诸葛亮如果

蜀汉丞相诸葛亮,堪称一位全才。论起治国安邦,他是一位称职的宰相之才,蜀汉在他治理下国富民强,物阜民丰。论起用兵打仗,他一手为刘备制定“隆中对”的基本战略,帮刘备奠定三分天下之基业,还亲自领兵上阵六出祁山,以小打大以弱击强,打得司马懿龟缩不出,使得小小的蜀汉一度完全夺取了对强大魏国的军事优势。

在治国用兵之余,诸葛亮还潜心研究武器装备改进,并且做出了很大成果。他的主要发明有两项:一是木牛流马,为蜀汉军队后勤粮秣供应提供了极好的运输工具,使得蜀军不再为后勤供应发愁。

第二则是一种攻击性武器:诸葛连弩。作为一种远程攻击武器,连弩的可怕之处在于完美解决了古代弓弩的射击效率问题。弓弩虽然是一种良好的远程攻击武器,但实际应用中却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顽疾,每一次只能射出一支箭,射完之后需要重新拔箭、开弓、瞄准、射出,程序冗杂,效率低下。

因此古人说过:“然张迟难以应卒,临敌不过三发、四发”,当两阵对圆,敌兵发起冲锋时,弓弩手往往只能射出三四箭,敌军马队就已经冲到面前,开始近身肉搏。弓弩手们要么参与肉搏,要么只能撤出战斗,对战争的贡献与作用极为有限。普通弓弩的这种使用模式,极大制约了弓弩的实用价值。

诸葛亮有感于这种情况,费尽心思,研制出了赫赫有名的连弩。这种武器完全颠覆了传统弓弩手的作战模式,击发一次就可射出十支弩箭,所谓“一弩十矢俱发”,大大提高了弓箭手的作战效率,使得弓弩的威力增加十倍,一个弓弩手顶过去十个人,一张弓弩能顶过去十张弓弩。

可以想见,如果蜀军大规模装备这种连弩用于实战,只要一千个弓弩手出阵,就能造成名副其实的“万箭齐发”的效果,形成令人瞠目结舌的庞大覆盖火力。而如果有一万个弓弩手,同时射出十万只弩箭,恐怕没有任何军队能顶住这种铺天盖地的攻击。

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诸葛亮发明了连弩之后,却并没有用过,已知史料记载中,没有提到蜀汉运用连弩作战的记录和战绩。有一种说法,认为木门道之战中,魏国大将张郃就是被连弩射死的,这种说法纯属想当然,《三国志》关于此事的记载,只有“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哪里有一个字提到连弩。

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立刻投入到实战运用之中,他的连弩为什么被束之高阁了呢?正史《三国志》中,还真为此事给出了答案。魏国当时出现了一件山寨版连弩,威力更为强大,足以让诸葛亮相形见绌。

原来,诸葛亮发明连弩之后不久,就发生了严重的泄密事件。诸葛亮苦心钻研的连弩,居然落到了蜀汉的死敌魏国人手里。魏国给事中马钧,是三国时代著名的发明家,以心灵手巧、聪慧过人闻名。他对历史记载中失传已久的指南车产生兴趣,不久之后果真造了一辆,令人大为叹服。

马钧还曾对当时的织布机、灌溉水车都进行了大胆改进,大大提高了它们的生产劳动效率,被誉为“天下之名巧”。魏国当时与蜀汉连年征战,马钧又把研发重点转移到武器上来,曾经发明过“发石车”,可以连续击发石块攻击敌军,博得一致赞誉。

《三国志》记载,“钧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他认为诸葛亮的连弩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于是下了一番苦功加以研究。结果他识破了连弩的机关,在连弩的基础上“作之可令加五倍”,连弩一次能射十支箭,威力增加五倍应该一次能射出五十支箭,威力比之诸葛亮的连弩有了翻天覆地的提升,简直是鸟枪换炮。诸葛亮如果在战场上遇见马钧的连弩,只能又气又怕,气的是自己的发明被人山寨,怕的是马钧的连弩威力远胜自己的原版。

魏国方面造出了增强升级的山寨版连弩,杀伤力和实战价值可以完全压制诸葛亮的连弩,蜀汉大批装备连弩用于实战已经毫无意义。而马钧研发的连弩,因为制造程序复杂、成本高昂,也难以大批列装部队,连弩最终在三国昙花一现就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史料:《三国志》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文章推荐

诸葛亮去世前,为何执意要除掉魏延?

三英战吕布时,如果刘备不拖后腿,关羽张飞能赢吗?

曹操兵败宛城时,郭嘉为何见死不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faox.com/dfjg/92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