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大四分校女生队的日子

北京到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30905/4251012.html

来源:开国将士后代(   年的正月初一,学校奉命转移,通过宿蒙公路过涡河。出发时,阴云密布,朔风凛冽,天上下起蒙蒙细雨,同学们的衣服、背包都被淋湿,随后又飘起了雪花。经过一夜急行军,我们于拂晓到达涡河南双涧集北岸渡口。这时,雪越下越大,北风卷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犹如万千狂飞乱舞的玉蝶。顿时,天昏地暗,大地沉浸在迷茫之中。渡口只有两三条小木船,两三名船工冻得蜷缩着身子蹲在雪地上,大队人马靠着两三条小木船渡到彼岸,需要一定的时间。各队学员按建制一队队排列在涡河岸边等待渡河。只见教育长刘清明和校部指挥渡河的干部在雪地里东奔西跑,忙碌着指挥渡河,学员们全副武装地挺立在涡河边任凭风雪侵袭,个个披着银装,头上、眉毛上落了一层雪,结了冰,活像个白头老翁。冰天雪地、料峭刺骨,手脚冻麻木了、就原地踏步,用嘴哈点热气温暖一下双手。这时各队学员们发扬了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和吃大苦、耐大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始唱革命歌曲,队与队之间互相拉歌。“女生队来一个”,“××队来一个”,“一二三,来一个”,“叫你唱,你不唱,扭扭捏捏大姑娘!”顿时气氛活跃起来,只听得“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前进,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黄河之滨,集合了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杀!杀!”雄壮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大家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疲劳。雨水、雪水交织在一起,结成一层薄冰,将大家的脚和大地连成一块儿,当听到“女生队上船”的号令时,大家猛抬脚,下面出现咔嚓、咔嚓的碎冰声,腿脚冻僵了已不听使唤。谢汝兰(李影)上船时滑入冰冷彻骨的河水中,旁边的同学使劲把她拉上船,她全身发抖像筛槺一样。过河时指导员黎珂站在船边当扶手,大家上船时都扶着她的胳膊。她累得筋疲力尽,全身酸疼,但仍然咬着牙坚持到最后。经过几个小时的摆渡,大队人马全部到达对岸时,已是午后时分。女生队住到双涧集一个地主兼商人家里,房东对我们的态度很不友好,让我们住进空荡荡的3间砖铺地大瓦房里、也不给辅草,老地主还跑里跑外不停地骂他老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不愿让我们住在他家。这时同学们又冷、又饿、又累,有的同学把被子打开铺到冷冰冰的砖地上,大家背靠背、肩倚肩,抜着被子半坐半躺,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男生队力量强,早弄到了吃的,我们女生队唯一的男干部李司务长和解连长东奔西跑,忙到下午三四点钟才搞到一些红薯煮的稀饭,里面一点面粉也没有,因大家已疲备不堪,有的同学也未起来吃。同学们就是这样度过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一一春节。但谁也没有怨言,晚上又继续行军。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宣传,群众对我军还不了解,对我们产生惧怕怀疑心理,以为我们这些女兵都是被拉来的。我们每到一地,只要情况许可,就大唱革命歌曲,向围观的群众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严格贯彻执行。我们主动给房东挑水、抱柴、打扫庭院。出发前送还门板、铺草及借来的东西。民运委员带领班长检查群众纪律,损坏东西要赔偿,做到秋毫不犯。还写标语、壁字,用大刷子蘸石灰水写在显眼的墙壁上。严格的纪律,模范的行动,这是最好的宣传,广大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称赞我们是“纪律严明的仁义之师”。由对我们害怕、怀疑到好奇,到慢慢围拢来看女兵。有的老大娘、大嫂、大姐凑到我们跟前小声问:“你们是咋个到队伍里来的?你爹娘知道吗?都有婆家了吗?”等等。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向她们宣传打日本救中国,妇女翻身求解放的道理,做到了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那段时间,连着几个月天天夜行军,一个冬天没有洗过澡,常常是半个多月、一个月才能换洗一次内衣裤。我们的头上和身上长满了虱子,大家风趣地叫它“抗日虫”、“革命虫”,头发上的虱子像晶莹的串珠,一串串镶嵌在每个人的两鬓上。不少同学发疟疾、生疥疮,手上、大腿根上长了许多小疙瘩。忙起来还想不到它,一到晚上睡觉时,头上身上开始发痒,而痒得心慌难忍,夜深人静,每个班都可以听到被窝里的搔痒声,直抓得头皮发烧,腿出血才能止痒。因无药物治疗,又无条件洗澡,被抓破的地方感染化脓,长起大脓泡,手肿得无法拿东西,大腿上的脓泡磨破了疼得无法走路。为了减少摩擦和疼痛,行军时只好把两腿叉开走。到一个地方若能住上一两天,除上课外,就要忙着烧水烫洗疥疮。有的在太阳下逮虱子,大家互相逮头上的虱子,一会儿这个同学把头枕在那个同学腿上,闭上眼睛养神,让人家给逮头上的虱子,还用食指和拇指的指甲,夹住几根长满虮子的头发,用力把虮子捋下来。一会儿那个同学又把头枕在这个同学腿上,让她给逮。你看那些同学让人家给逮头上的虱子时的舒服劲,好像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没有钱买肥皂,大家就用柳条筐,里面垫些草,把锅灶里烧过的草木灰装到筐里,上面倒些水,筐下放个瓦盆淋灰水洗头、洗衣服,有位同学说:“灰水还可以洗头、洗衣服,真不赖!”旁边的位同学接着开玩笑地说:“嗬!你才知道,你要是在两千年以前就知道了,还是个大发明家呢!”鞋子穿烂了就打草鞋穿,发的布靴子破了,就撕旧衣服布补起来。刷牙没有牙膏,是发的牙粉,但从没有人叫过苦,没有出现中途脱队或逃跑的现象。女生队所以能做到这样,除依靠自己的革命热情和人民群众的支持鼓励外,主要是依靠党的坚强领导,严密的组织生活和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依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去战胜困难。每次出发前,队领导向班、排骨干交代行军路线、里程和宿营地等。每到驻地,党支部都要开小组会,找差距、想办法,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号召党员发扬阶级友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帮助体弱的同学。对于表现好的非党积极分子,党支部也很注意考察、教育、培养,成熟了就及时发展其入党。这样,既能不断增加党的新鲜血液,增强党的战斗力,又能激励知识青年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改造自己,创造条件,争取入党,创造成积极向上的政治空气。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鉴于形势恶化,还对学员进行气节教育“宁背义死,决不变节”,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这种教育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使大家树立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情操。由于形势越来越紧张,行军越来越频繁,女生队一些同学经过这段艰苦紧张生活的磨难,体质削弱,难以再随队行动,同时“马回子”的骑兵行动迅速,对我们的威胁很大,校领导从安全考虑,决定将部分同志疏散转移。方坤怀孕即将分娩,决定她随赵礼超同学回家隐蔽。汪木兰同学回家隐蔽,年纪大的、年纪小的、小脚行动不便、体弱的同学转交地方,这样,女生队的行动更精练些。这时,张魁调走,徐雪梅同学升任二排长。经过3个月艰难困苦的反顽斗争,抗大四分校在宿(县)、蒙(城)公路西侧进行游击活动,待命行动。“五·三”战斗突围年4月25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致电第4师:为了巩固东北地区,在皖东北组织阻击李仙洲的战斗,并坚持津浦路西的游击战,决定第4师由彭雪枫率领到皖东北,统一指挥皖东北的部队创建根据地。”5月1日晚,抗大四分校接到师部的指示,要分校再次进到“准上”地区,待命转移到津浦路东。5月2日晚,返回苗庄及东北方向。各工作团经过50余里急行军,通过宿县公路日伪封锁线,转移到蒙城东北苗庄西南一带。因情况不明,与友邻的11旅骑兵没有联系上,部队已非常疲劳,夜间又下起雨,女生队随校部驻在苗庄。苗庄的东南角住着第一中队,一中队有名学员都是前方部队选送的营、连干部,其中有几名红军干部有战斗经验。自从反顽斗争开始,一队就同校部、女生队一起行动,我们都知道一中队实际上是担负警卫校部和女生队的任务。同这样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一起行动,对无战斗力的女生队来说,深感有了依靠,内心充满感激和敬佩之情。5月3日晨,女生队的全体同学按照战时的惯例,即起床打背包,做好待命准备。各班正准备做早饭,突然听到前面有枪声,随即校部传来命令:“紧急集合于村北头。”全队迅速轻装集合,这时1中队已与顽军骑兵3师21师补充团交火,在武器差、弹药缺的困难情况下奋力抵抗,阻击敌人,掩护校部和女生队转移。在校首长的指挥下,女生队由队长解少江率队紧跟校部后面,向北急速行进。当时正值春末夏初,地里没有青纱帐,路边没有树木,只有一望无垠的平地,又逢日头高照,同学们身着棉衣(尚未换装),在毫无掩护的地形面前,只有奋力冲出危险地区。连长解少江沉着指挥,临危不惧,上下联系、前后照应、安排进退,显示出她不同于女性的指挥才能。由于平时的思想政治工作、气节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万一顽敌进来,就是拼死,也决不当俘虏。在最初的十几里路,几乎是跑步行进的,全队同学都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没人惊慌失措,没人掉队,没人掷下东西,大家尽力加快脚步跟上队伍。连排干部和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作出了榜样。校政治部党务股长兼指导员尹锡珍,副指导员兼支部书记黎珂,政治干事陈痕始终断后,并不断做鼓舞士气的工作,保证不让一个同学掉队。连、排、班干部和党员们都自觉地抢着帮助同学背背包、枪支、干粮袋,帮着走不动的同学跟上队。这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团结友爱的精神,是使女生队全体同学在50多里路的急行军中,跟随校部安然无恙而胜利地撤出危险地带的根本保证。直属工作团在当天午后1时许,根据侦察的结果,得知敌人已向西去,四面已无枪声,才停下来体息,向群众要了一点吃的东西,稍稍填了一下肚子,又继续行军了。这是第二期女生队开学以来,经受的最为严峻的战斗考验。“五·三”战斗过去47年了,每当回忆起这段不寻常的遭遇时,不仅要感谢带领我们的校领导,还要感谢舍身忘己英勇顽强抗击顽敌的1中队同学们。他们都是战斗部队的骨干、军事指挥员、老红军,为了掩护我们撤退,他们当了战斗员,在战斗中大部分同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没有他们的牺牲,也不会有女生队的安全转移,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些英雄的同学战友。先烈们永垂不朽!向津浦路东转移抗大四分校经过“五·三”战斗后,稍加休整,于5月5日奉命随师直属队向津浦路东转移,经宿县过浍河。河水没膝,深处齐腰,大家全副武装蹚水,到深水处身子打飘,大家手拉着手,有的抓住别人的背包带,有的拉着马尾巴蹚过了浍河。尽管全身湿透,仍继续前进。行至深夜,在任桥与固镇之间,跑步前进,通过敌伪封锁线津浦路,彭雪枫师长站在铁路上亲自指挥,给师生们以巨大鼓舞。不少同学没有坐过火车,也没有见过铁路,在跑步前进中,有的过了铁路自己还不知道,有的到了铁路上还好奇地俯下身,用手去摸一摸铁轨。我们一鼓作气跑了十多里,口干舌燥、规定女生不准喝凉水.但经过村庄时,看到老乡门口放一个水缸,也顾不上这么多了,跑上去舀起一瓷缸水边跑边喝,也顾不上品味,喝到最后感到有草棒挡嘴,始知喝的原来是老乡喂牲口的淘草水。5月6日在宿东独立团驻地稍加休息。5月7日过天井湖,5月8日到达皖北根据地鲍集一带。5月底到达泗县管镇作短期休整并总结“五·三”战斗的经验教训。这时,就恢复了正常教学任务。6月初抗大四分校奉命经洪泽湖以北的成子湖南,渡淮河到达新四军二师的后方“准宝”县永丰镇(今江苏省金湖县),一边整顿,一边教学。四分校在永丰镇期间,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专程亲临学校巡视工作,对全体师生讲了话。他鼓励大家利用在敌后办学的有利条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发扬团结友爱、严肃活泼的校风,努力学习,克服困难,继续完成第二期因路西反顽斗争而未完成的教学任务。年8月13日,奉师部指示,四分校由永丰镇出发,西渡洪泽潮,移驻半城以西的祖姚庄。在这期间,部队和地方又有一些女同志陆续来女生队学习。她们是:张灿华、杨瑾、谢爽晨、王勇、简玉侠、张英、石冰、耿暖、冯效楠等。还有从当地招收的一批青年学生,女生队陆续增加四五十人。这时,队长解少江突然不见了,后才知道她因受所谓的“托派案”嫌疑被隔离审查。解少江走后,原一排长陈众升任副队长,鲁虹同学升任一排长。7月下旬二期学员毕业。女生队除纵云霞、黄侠、张荣光、王佐奇等同学调往二师,洪潜、张桂芬等支援地方工作,李健民、史汝茵等少数同学分配到师卫生部,还有个別同学调出外,大部分学员仍留校继续学习,等待分配。年10月初,分校又奉命由淮南永丰镇出发,西渡洪泽湖,移驻到师部驻地仅四五里的半城(泗洪县)祖姚庄。第三期开学年10月27日,抗大四分校第三期在祖姚庄开学学员约人,女生队学员约有六七十人(加上第二期尚未分配的学员),编为两个排,队、排部也无变动。这时环境相对稳定,可以进行正常的教学。女生队也和男生队一样,除按分校规定的课程进行教学外,加强了军事训练,早晨出操跑步,按班、排、连进行制式操练。拔慢步、爬障碍、瞄准、射击。规定10分钟吃一顿饭,开饭时狼呑虎咽,为怕迟到,常常是吃了一半时就拿着馍,边吃边跑去上厕所,去宿舍背背包、枪支、书包,生活相当紧张。连队政治工作贯彻始终,抓思想、抓学习,根据每个学员的情况(主要是对二期学员)考虑分配问题。党支部抓党的建设,考察、培养发展对象,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保证连队教学任务的完成。俱乐部主任张灿华,俱乐部的任务较以往有所侧重,着重组织学习,每上一课,学习委员就组织学习讨论,对笔记,定期出墙报,开展连队文娱活动,组织歌咏比赛。改善连队伙食,由学员弓剑侠、雪培配合采购,定期公布伙食账目等。11月下旬,由于工作需要,女生队学员大部分参加分配。李平、张灿华、杨瑾、苏平、王先梅、张益亭、于琴、丁存、许佩琳、史如茵、韩连芝、李欣、张鄂媛、韩志忍(白兰)、罗素清等分配到四师司令部、政治部下属各单位(拂晓剧团);刘伟、玉勇、谢爽晨、李健民、谢汝兰、耿玲、胡雪琳、张英、石冰、许文魁、吴轩宁、赵建华、曹常荣等分配到师卫生部;虞翠敏、柳湘等分配到师供给部;冯效楠、张士珍、胡雨琴、张士贤(章博)、王先昭(汪波)孟繁静等分配到地方;还有一部分年龄小的同学:胡雪梅、孙秀娥、徐舒等转到淮北中学继续学习。至此,女生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结束语抗大四分校女生队从年3月至年11月,共开办3期,培养了约名妇女干部。这些同志在艰苦紧张的战斗环境中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陶冶了思想情操,提高了阶级觉悟。一批批女生队学员怀着对母校的依恋和感激之情,奔赴各条战线,遍布全国各地,走到哪里,把“抗大”的优良校风、优良传统带到哪里,继续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继续发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校风和“艰苦朴素、英勇牺牲”的优良传统。在之后几十年风风雨雨的革命生涯中,时刻激励和鞭策着我们,使我们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这都是师领导、校领导和教员们对我们革命思想的启蒙、辛勤培养教导的结果,我们感到幸福和荣幸,也深表感激和怀念之情。48年过去了,当年的姑娘们现虽已是年逾花甲和古稀之人儿孙绕膝,但每当回忆起“抗大四分校女生队”这段充满活力的战斗生涯,同学之间深厚的阶级感情,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志紧密连结在一起,为革命事业而团结战斗,形成一个坚强战斗整体的情景,顿失暮年之感,好像又回到当年火热的战斗生活之中。大家称这段人生是“最纯洁、最无私、最愉快、最幸福”的时期。愿“抗大”精神,永放光芒!延伸阅读丁国岑:彭雪枫与抗大四分校整理:郭太白“学习革命的理论,努力革命的实践,既做群众的先生,又做群众的学生。”这是彭雪枫校长为抗大四分校第一期学员毕业证书的题词。   抗大四分校是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在开辟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艰苦卓绝斗争中创建的。年9月29日,彭雪枫奉命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豫南确山竹沟镇誓师东征,高举抗日大旗向敌后挺进。年1月到达豫东永城和皖北涡阳为中心的豫皖苏三省交界地区。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豫皖苏边区迅速扩大,开辟了东起津浦路以西;北起陇海路以南;西起新黄河以东;南起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根据地扩大了,部队发展了,干部就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彭雪枫(当时是游击支队司令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深知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壮大武装,干部是决定的因素。为此他早在竹沟出征之前,就有准备地开办了教导队,东征途中改为随营学校。年根据边区形势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培养大批有一定素养的军政干部,经彭雪枫提议,支队党委研究,报请中央和总校批准,于年春以随营学校为前身,扩建成抗大四分校。彭雪枫亲自兼任校长。全校编成军政两个大队,共六个中队,另设一个防化队和一个女生直属队,计余人。年3月18日,在支队司令部驻地新兴集精忠堂里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在开学典礼上,彭校长回顾了一年多来支队誓师出征的战斗历程以及筹建抗大四分校的意义和经过。彭校长说:“我们是白手起家,胜利来之不易。”在敌后办学,战斗频繁,生活条件艰苦,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他鼓励同学们要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神去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在学习问题上,他勉励学员学军事的也要学政治,学政治的也要学军事,“要立志做一个军事的政治家,政治的军事家。”在教学上他强调实践第一的原则,他主张教结合,边搞理论边搞演习,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

  学校开学后,首先要解决教员问题,这时专职教员只有几人。开设的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问题以及游击战、论持久战和统一战线等,这些课程的教学任务大部分都是由部队在职的军政首长兼任。彭司令员本人也兼顾着教学任务,定期给同学们上课,并亲自编写了《游击战术的实际运用》和《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军事教材。   彭司令员是一位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教官,他讲课的特点重理论联系实际。有一次他来校作报告,结合实际,介绍了我军某部一个营,由于地形对于作战不利而招致失败的惨痛教训。他举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例子,批判马谡妄自尊大、不重视地形、地物对于作战的重要性,结果街亭失守,给全局造成被动,最后演了一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彭校长以此告诫同学们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要对人民负责,绝不可重犯马谡失街亭那样的错误。   彭校长讲课,既通俗又深刻,既生动又风趣,用同学们的话说:“雅俗共赏。”他善于运用群众语言,部队的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听不懂也记不住外国人的名字,例如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战士们都叫他“摸一把泥”。有一次彭师长作时事报告,谈到墨索里尼的失败,他说:“这个法西斯头目,这一回不仅摸了一把泥,而且还滚了一身泥!”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彭校长十分重视统战工作。了解他的人称他为统战专家。统一战线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他说统一战线在当前不仅国统区有,敌占区有,边区地方有,军队里和同学们中间也有。他教导大家要通过统战工作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共同抗战。有一位从大后方新来的同学,因吃不下黑面馒头,将馒头皮扔在地上,有位同学看不惯,当众就从地上拾起馒头皮塞进自己的嘴里,使得那位新同学十分难堪,羞愧之下,第二天就离开了学校。彭校长批评了那位同学不懂统一战线,他语重心长地说,人家没有经受过艰苦环境的锻炼,能从大后方跑到敌后来参加抗战,和我们同吃同住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应当热情地团结人家,帮助人家适应环境,绝不允许有轻视的言论和行为发生。彭校长将这件事联系统一战线问题,说得那位同学心服口服。他建议搞军事的应多看看《孙子兵法》;搞政治的要多看看《三国演义》。他说《孙子兵法》里有游击战,三国里有统一战线。彭师长关心抗大,爱护抗大,为了改进教学工作,把学校办得更好,年6月11日到25日,一连半月深入学校和学员、教职员谈心,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在学员代表座谈会上,像谈家常一样耐心听取学员们的意见。学员们提出的许多问题,他都一一作了解答。他还深入到各个连队检查内务,检阅毕业队学员的队列动作,观看他们的劈刺表演。彭师长在校期间,除听取汇报和找教职员个别谈话以及召开座谈会之外,还上两堂军事课和作了一次时事报告,并介绍了他做统战工作的经验。彭师长的这种办事认真深入实际的作风,给同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抗大四分校为培养干部还成立了一个青年队(亦称小鬼队)。年部队为加强战斗力,实行精兵简政,青年队的成员就是由彭师长倡议从精简下来的青少年中挑选出来的。四分校的学制原则上是半年一期,半年的时间是短暂的,特别是对青年队,学员年龄小,文化低,半年的学习时间显然是过于短促了。彭师长对于培养干部是有远见卓识的,他要求学校下决心用两年或两年半的时问去培养他们,最终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达到一个初级指挥员的标准。彭师长说:“青年人是我们的希望,一定要把青年队办好。”他每次来校检查工作,总要到青年队去看看。   彭校长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他常常说“我是一个军人”,实际上他不仅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军人,而且他还是一位热爱文学艺术的军人,有人称他为“儒将彭雪枫”。他读过许多中外文学名著,重视文艺宣传,关心剧团工作,师部的拂晓剧团和学校的生活剧团所演出的大小剧目,他几乎全都看过。年下半年,学校的生活剧团排演了反映德国共产党地下斗争的大型话剧《自由万岁》。10月13日,在新四军成立四周年、四师东征三周年纪念大会上正式演出,彭师长观看了这次演出,赞誉剧团演出成功。他说:“这出戏演的特别好,服装和布景都使人耳目一新。”他建议学校奖励剧团每人一斤猪肉。剧团的同志们深知校长的赞誉和奖励不仅是对剧团同志们的,同时也是对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表扬。剧团将猪肉交给了大伙房,请整个校政治部的同志一同会餐。当时剧团都热衷于演大戏,例如生活剧团排演了曹禺的名著《日出》,拂晓剧团排演了《雷雨》和《原野》,彭师长说这些剧目虽然都是好戏,干部看了能够理解,如果给战士们看就不大合适了。他号召剧团要多演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力求文艺大众化,生活剧团以民间戏曲形式改编的南阳曲子戏《良女劝母》和《柜中缘》,他看了非常高兴。   彭校长教导大家,在党的领导下,思想要一致,行动要统一,上下要团结,反对个人称雄、独断专横,彻底肃清军阀主义残余。他号召全校全校干部要以整风的精神反省自己。年8月4日,学校召开全校军人大会,处理三中队一名毕业学员殴打炊事员的军阀主义错误,彭校长亲自参加了大会。他说:“对炊事员有意见可以提出,哪能动手打人?这种军阀主义残余的同志,到部队能当好指挥员吗?不要以为文凭到手就算毕业了,不行!不能毕业。,’他宣布将打人的同志留下来,继续学习改造。抗大四分校是一座革命的熔炉,在战争环境里诞生,在战斗中成长。年在反顽斗争中,5月3日,突然和国民党顽军两个骑兵团遭遇,在危急关头,校领导当机立断,命令第一梯队一中队担任阻击任务,牵制敌人,掩护校部和女生队转移。一中队大多是营连干部,其中还有少数红军干部,他们有的在入校前就跟随彭师长打过仗,在校学习期间又多次听过彭师长讲课,他们在彭雪枫和校党委的教导下,政治坚定、英勇顽强,在武器差弹药少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保证了校部和女生队的安全转移。最后全队一百多人,绝大多数同志壮烈牺牲,在抗大四分校的史册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年4月,党中央提出向河南敌后发展,控制中原的战略方针,相机控制新黄河以东地区。8月15日,彭雪枫、吴芝圃、张震率部誓师出征。正当节节胜利捷报纷传之时,我们敬爱的师长、抗大四分校校长彭雪枫,于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不幸以身殉国,时年仅三十七岁。9月13日,党中央急电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任命张爱萍为四师师长,韦国清为副师长,继续指挥路西部队作战。为了纪念彭雪枫,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政治部于年10月12日决定,将抗大第四分校更名为雪枫军政大学。年2月4日,全校同志臂戴黑纱、胸挂白花到大王庄灵堂公祭彭故师长,向敬爱的校长告别。   2月7日,四师和边区党政机关,在半城镇举行彭雪枫的安葬仪式。抗大四分校全体师生参加了追悼大会,向彭故帅长敬献了花圈、挽联和挽词,张爱萍师长恭读祭文,邓子恢政委发表了墓前演说,到会同志悲愤填膺,无不失声痛哭。灵堂前挂满了挽联,摆满了花圈,其中张爱萍师长的挽联上写着:“恨敌冠杀我战友,率全师为你复仇。”   年3月24日,举行了庆祝抗大四分校成立五周年暨雪枫军政大学命名大会。会场两旁写着:“为创造干百个雪枫式干部而力”,“发扬彭雪枫师长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冯文华副校长主持了大会,他号召全体师生要以彭故师长为楷模,学习他忠于党忠于人民、毕生为党的事业奋斗的精神;学习他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刻苦学习的高尚品德。张爱萍师长兼校长在大会上讲了话,他说:“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仃动来悼念彭雪枫,为建设一个新的雪枫大学而奋斗!”雪枫虽死犹生,学校更名为雪枫大学,使其忠烈的名字永垂不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faox.com/dfbs/9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