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与评论
文章作者陈吕军教授,是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分会主任委员。他在报告中指出,工业园区应成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领头羊”,并估算出年全国工业园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8.2亿吨,初步判断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31%。他认为,基础设施温室气体排放在园区直接排放中具有锁定效应,并提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提升、能源结构优化、碳捕集四种碳减排途径,有助于推动我国工业园区深度碳减排。最后,关于如何做好工业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他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推动工业园区在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中发挥更大作用;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推动园区碳达峰工作中宜科学施策,制定工业园区低碳发展分类指导路线图;科学核算园区碳排放,摸清家底;开展碳达峰示范试点园区建设。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了力度空前且具有雄心的气候目标: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习主席这一庄严承诺改变了全球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格局。中国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全球实现1.5℃温控目标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推动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议题。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年前达到峰值,力争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碳达峰碳中和走到了舞台的中央,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议题。
当前,尽管因新冠肺炎疫情,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也被延缓,但要求加大减排力度的国际声势和各国积极实现碳中和的愿望依然强烈。展望未来,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和国内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共同影响下,在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引领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愿景,将在我国国内建设和国际交往方面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自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每年以近10%的平均速度增长。然而,我国过去在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和廉价劳动力驱动下的经济高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需求都要求中国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践行新的发展理念,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全面推动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影响下,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正在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破局”,谋求绿色发展。同时,我国已逐渐成为全球新兴绿色技术的引领者,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5G领域。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都有助于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并提高长期持续的经济竞争力。其次,促进就业和经济繁荣。我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产业和经济转型会进一步扩大绿色经济领域的就业机会。我国在绿色能源经济领域的红利已经逐步显现。据测算,全球绿色经济规模与传统能源(石油、天然气)领域相差无几。而我国在这些关键绿色技术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也将拉动强劲的就业增长。再次,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减排甚至净零排放,有助于减轻空气污染、改善自然环境和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最后,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能源安全。很长时期内,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占比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进而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再一次考验“中国速度”,工业部门是重中之重,工业园区必须有所行动
碳达峰碳中和对于我国的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以及大国责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在这条发展之路上我国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不小的挑战和困难。我国当前在全球经济中所处的地位、自身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现有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共同决定了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挑战巨大、任务艰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再一次考验“中国速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我国要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用不到30年时间完成从碳达峰向碳中和过渡。与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实现碳达峰、再经历50年-60年时间从碳达峰向碳中和过渡相比,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速度要更快、力度要更大、任务更艰巨。工业部门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自19世纪末工业化进程飞速推进至今,工业部门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曾经作为“世界工厂”的源动力。全球经济地位和自身发展阶段决定我国仍然有巨大的能源需求,工业部门仍是当前实现碳达峰的重中之重。年至今,我国逐渐成为世界生产的中心,在全球产业链中不断升级,世界银行已将我国定位为全球价值链中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者。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世界工厂”向“全球产业链的枢纽”转变。这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工业以及高端制造业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工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对能源的持续消耗和碳排放的增加。除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一直保持着超过3%的年增长率。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必然带来人均能源需求的增加,建筑部门和交通部门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压力。工业部门要压缩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与建筑部门和交通部门协同共治。“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单位GDP能耗下降13.5%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的目标。如果如期在年之前顺利实现碳达峰,“十四五”就是关键的决战时刻,工业部门必须加大碳减排力度。工业园区是工业部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牵住的“牛鼻子”。深入挖掘园区绿色建设和发展的系统作用和集成效应,对实现整体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巨大。工业园区是全球工业发展的普遍特征。在我国,经历了40年的建设发展,工业园区已成为重要的工业生产空间和主要布局方式,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伴随着“企业入园”的趋势,国内大部分企业,尤其是生产制造企业大多都落户于各类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以前在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方面,一些地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