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er
腾飞的小小书房Date
.03.1Week
Sunday图片来源于网络▼中国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为如下五大类。
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爲著名:天地混沌如鶏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爲天,阴浊爲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爲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这种看法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初民中普遍存在。卵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先民们由此设想宇宙也是破壳而生的。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重要的影响。同时,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也反映了先民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坚定信念。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另一则神话说他死后,呼吸变爲风云,声音变爲雷霆,两眼变爲日月,肢体变爲山岳,血液变爲江河,发髭变爲星辰,皮毛变爲草木……(见《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这种「垂死化身」的宇宙观,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的神话还有多种表达形态,如帝舜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帝俊的妻子常羲生育了十二个月亮等。《山海经》中所记录的烛龙之神,他的生理行爲就直接引发了昼夜、四季等自然现象。这些都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始祖神话
就像关心宇宙的起源一样,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也有极大的兴趣。而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则首推女娲的故事。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爲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爲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她也是人类的创造者。《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爲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这一则神话意蕴丰富,它不但虚构了人类的産生,同时也试图阐释人类爲什麽会有社会地位的差别。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産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除了人类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较爲详细的原文见《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爲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更具传奇色彩。后稷神话记录在《诗经·大雅·生民》中:姜嫄因踩到了天帝的足拇指印而受孕,顺利地産下稷,姜嫄觉得不祥,便把他丢弃在窄巷、树林、寒冰等处,但稷分别得到牛羊、樵夫、鸟的奇迹般的救助,成活下来,幷迅速表现出种植农作物的天赋,最终成爲周人的始祖。这类神话几乎各部族皆有,而且不少在情节或结构上有相似之处。此外,我国南方苗、瑶、佬、畲、壮、侗、黎等民族也有类似的始祖神话。它们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洪水神话
以洪水爲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学术界对洪水神话的成因也提出了种种解释。外国著名的洪水神话见于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基督教《圣经》等,可以说,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普遍流传着有关洪水的神话。中国少数民族中流行的洪水神话也相当丰富。可参看陈建宪着《神衹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第五章《严酷的自然》(三联书店年11月第1版)及谢选骏着《中国神话》第四章《洪水主题》(浙江教育出版社年3月第2版)。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成爲一种集体表象,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这里可以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进行解释)国外的洪水神话,大多是表现这样一个主题,即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的惩罚,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了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而保留在中国汉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爲了止住人间水灾,而不惜盗窃天帝的息壤。息壤,是指能够自生自长的土壤。郭璞注《山海经·海内经》云:「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高诱注《淮南子·地形训》云:「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鲧的这一行为引起了天帝的震怒而被杀。他的悲惨遭遇也赢得了后人深切的同情和尊敬,如屈原作《离骚》就爲他鸣不平:「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鲧由于志向未竟,死不暝目,终于破腹以生禹,新一代的治水英雄由此诞生了。禹继承了鲧的遗志,开始也是采取「堙」(堵)的方法。《淮南子·地形训》云:「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爲名山。」《汉书·沟洫志》引《夏书》云:「禹堙洪水十三年。」显然,这种围堵的方式难以遏止汹涌的洪水,于是禹改用疏导的方法。爲疏通水路,禹不辞辛劳到处探察河道、地形。据《吕氏春秋》载,他向东走到海边,向南走到羽人裸民之乡,向西走到三危之国,向北走到犬戎国。在治水过程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史记·李斯列传》),可谓历尽千辛万苦。除此之外,他还要和诸多恶神展开艰苦的斗争,如诛杀相柳(《山海经·大荒北经》,《山海经·海外北经》)、擒服水怪无支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等。他的精神也感动了诸多的神灵,传说河伯献出河图(《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伏羲帮助他丈量土地,还有一条神龙和一只灵龟帮助他从事劳动(《拾遗记》卷二,《楚辞·天问》)。总之,弥漫天下、祸害人间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制服了,而一个不辞辛劳、爲民除害而又充满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来。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
黄帝和炎帝是活跃在中原的两个大部族的首领,分别兴起于相距不远的姬水和姜水,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史记·五帝本纪》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一则神话中所言「诸侯」、「修德」等,很明显是出于后世儒者的附会。但黄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确实发生过一次残酷的战争,《新书·益壤》称当时的战场是「流血漂杵」。而黄帝居然能驱使熊、罴等猛兽参加战斗,爲这次战争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这些猛兽可能是某些部落的图腾,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部落跟随着黄帝参加战斗。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它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幷发展成爲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这则神话实际是对一次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炎黄汇合后,另一次著名的大战是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蚩尤属于南方的苗蛮部族。他有81个铜头铁额的兄弟,这可能是暗示他们的军队已经装备了金属盔甲。一些文献上提及蚩尤冶炼金属作兵器,这与当时冶金术的发展程度是相适应的。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涉及风伯、雨师等天神,而风、雨、旱、雾等气象也成了相互进攻的利器。这两则神话不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术,还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发明,内涵较爲丰富。黄帝正是在对内兼幷和对外抗御的两场战争之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爲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出于对中华民族始祖的爱戴,后世又把许多文化史上的发明创造,如车、陶器、井、鼎、音乐、铜镜、鼓等,归功于黄帝,或是黄帝的臣子。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注:在神话学中,文化英雄指这样一些神话人物,他们发现或发明了种种文化成果,如火、劳动工具、植物栽培,甚至社会秩序、风俗习惯等,并把这些文化成果传授给人类,有的文化英雄还要爲保护文化成果和恶势力作斗争。发明创造神话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幷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这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大量有关文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等。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墨子·非儒下》云:「古者羿作弓。」《吕氏春秋·勿躬篇》云:「夷羿作弓。」同时,后羿也是一个神射手。弓箭的发明是初民生活中的大事,因此人们把无上的勇力和荣誉都赋予了这个弓箭的发明者。而后羿正是凭着自己发明的弓箭和神技,爲民除害,造福人类。死于羿的弓箭之下的害人妖孽有凿齿、九婴、大风、猰貐、修蛇、封豨等。(以上详见《山海经·海外南经》、《淮南子·泛论训》等)不过,羿最爲辉煌的业绩,还要数射落九个太阳。除了以上这些类型的神话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如: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爲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爲何要与日逐走,已不得而知了,但他那强烈的自信心,那奋力拼搏的勇气,以及他那溶入太阳光芒之中的高大形象,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反映了古代先民壮丽的理想。而他渴死道中的结局,又爲整个故事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另一则与自然抗争的悲剧神话,发生在一个纤弱的女子身上: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爲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女娃被东海淹死,化而爲鸟,坚持以弱小的生命、菲薄的力量,向浩瀚的大海复仇,这是何等的悲壮!正是这种明知徒劳仍要抗争的精神,支持初民走过那险恶而艰难的年代。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听说给好的文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