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本该又有许多影视圈圈内人呼吁支持的社会电影悄悄上映了。
这部片子的映前经历,可谓九死一生。
年定下的题材,用了十年的时间筹备经费,拍摄期间还赶上资金断裂,后来导演本人抵押房产,并得到三名企业家的自发帮助才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好不容易要上了,却因为涉及敏感话题而被审查了一年(正常审查周期为一周),把片子打回进行修整。
十二年的时间,足够把一个曾经的社会热点话题炒成冷饭。
按理说,面对如此残酷的情况,还坚持把电影拍完并让其上映的导演,最应该获得观众的理解和尊重。
但可惜,十年磨出的,未必是宝剑。今天,E君就和你们说说这部映后恶评如潮的它——
《盲道》
片子的导演,叫李杨。
03年的时候,这个人站在风口浪尖之上,拍出了改编自五年前震惊中外的三起特大矿洞诈骗杀人团伙案的电影《盲井》。
故事里,两个在私人小煤矿工作的矿工,靠着将无依无靠,外出谋生的农民骗至矿底害死,并伪装成意外来勒索矿场老板的手段赚取了许多钱财。
这部把刀直接捅进国人心窝子的片子,一举拿下当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银熊奖和台湾金马奖等30多个重量级奖项和提名。
过了四年,李杨又拍出了盲系列的第二部——《盲山》。
这次的主题,换成了拐卖妇女的恶性事件,并且分成了国内版和海外版的双结局。
不管哪个版本,带来的同样都是绝望窒息之感,只不过后者更甚。
如果说《盲井》只做了探讨人性的部分,那到了《盲山》就在此基础上叠加了思考女性社会地位,问责漠视群众和反思愚昧带来的恶果等多重重量。
可就是这两部在国外声名显赫,甚至让李杨被称为中国的“伊斯特伍德”的电影,不约而同的在国内都被禁止上映了。
所幸,斗士李杨并没有放弃这条记录社会边缘实况的道路,还拍出了盲系列的终章——《盲道》,而且,这还是该系列首次能活在荧幕的作品。
“我早等着李杨再毫不留情的刺我心窝一刀了。”
上面那两句话,是E君看完《盲道》首映之前真切的想法。
锋利的尚方宝剑,成了软绵绵的绣花粉拳。
豆瓣给出的分数,艰难的4.7爬到了5.1。
你们来感受一下评论区的愤怒。
不吹不黑,这可能是豆瓣恶评骂的最客观,甚至最痛心疾首的一次。
会在工作日赶着屈指可数的场次,配合极早或极晚的排片时间的人,肯定多数都是真爱粉了。
不得不说,要给这部电影客观的评价,实在有些为难。
这份复杂的感受,来自影片的两个矛盾。
第一,本片这次的聚焦点是城市各个角落的乞讨儿童,这个在06年可以称为热点的话题放到今天却难以达到自带流量的效果了,尤其在前几年《亲爱的》等众多儿童安全问题的电影出炉后,这类事件也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逐步减少。
可换个角度想,做如此吃力未必讨好的事,能说李杨是完全没有诚意的吗?
第二,如果李杨有足够的诚意,片中质量低下的剧情,尴尬的人物设计和整体毫无共鸣的情感输出又作何解释?
作为一个水平被观众和国际都认可过的导演,说不过去。
有人要说了,为了过审呀。可E君要说,这次的锅,未必都砸在广电背上。
我们在轻微剧透的前提下,把电影分为情节,人物,情感三个方面来看。
故事讲述了曾为摇滚歌手的赵亮因意外成了靠装瞎来坑蒙拐骗的街头流浪汉。一次,他在地铁里遇见了被犯罪团伙控制来行乞的盲人女孩晶晶,两人在磕磕碰碰的相处下,赵亮和女孩之间产生了父女般的亲情。最终,赵亮决定靠自己的力量带晶晶逃离魔爪.......
经典的老少配情节,在各国影史上几乎都有优秀的代表作。
其中,往往都是看似有着道德或其他各方面缺陷的大人先对落难孩童施以援手,后又在相依为命的旅程中被天真的孩童所救赎。
《中央车站》
《菊次郎的夏天》
年龄差所产生的处世矛盾,以及笨拙的相互了解而引发的笑料等,都是让观众对主角情感迅速升温的方式。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少女玛婷达通过换装完成古灵精怪的“角色扮演”来吸引杀手里昂的注意,但里昂却是一脸呆滞的表示无辜,最后两人在相互装扮中笑作一团。
到了《盲道》中,就只有无比套路化的样板情节了。
赵亮首遇晶晶时,因为她占了自己乞讨的地盘而想方设法将其带去警局,后来在晶晶的哭闹和坚持下不得不又去警局把她领走。
当城市下起漫天大雪的时候,动了恻隐之心的赵亮把晶晶带回了家,细心照顾,对方则因为警惕心而多次产生误解。
这个地方,本该靠细节取胜。
晶晶因为盲和曾被继父性侵带来的异性恐惧,赵亮首次和死去的女儿同龄的女孩相处带来的熟悉,两者在狭窄空间里引发的关系变化都应有对应的小动作。
晶晶的心情和赵亮相比,并非“害怕之心对可靠之性”这样绝对的标准化处理,赵亮心中也有由女儿去世而产生的不敢回忆过去的这份恐惧,而当两份恐惧对上时,先有矛盾再达成理解最后相依相伴就来的细腻多了。
但在片中,李杨呈现出的却都是赵亮为晶晶拿被子和拿衣服等极为简单又流水账的片段,这些“不出意料”的情节,深深加剧了观影的疲乏感。
类似这样该培养和升华情感的点没有好好利用,却强行加入许多小高潮来强行推动情节。
有一处是晶晶不小心摔坏了赵亮女儿的八音盒,一番吵闹后赵亮赌气把晶晶关在门外,两人对峙几个回合后,赵亮开门让晶晶进来,和好如初。
赵亮原谅晶晶的原因,无非是于心不忍。
但展现晶晶独自等在门外的孤独,赵亮看似冷漠却偷偷留意的矛盾的地方却完全没有体现,观众看到的就只有短短三四分钟的争吵与和好片段。最尴尬的,是晶晶先问赵亮拿了自己存在他那儿的乞讨钱,在晚上赵亮开门后又立刻态度糟糕的把钱还回去表示倍偿八音盒。
如果不是知道这片子的幕后,E君隔着屏幕都感觉到在凑时长。
晶晶和赵亮第一次关系大幅递进,是在赵亮以为晶晶走丢而大发脾气,找到晶晶后对方则表示自己是为了帮他买烟才离开的。
感动吗?并不。有买烟的能力,却不在过去乞讨时买点食物充饥。
晶晶主动选择和赵亮回家,内心的警惕却突然在进门后大爆发,这样缺乏铺垫的态度转变来的奇怪又刻意。
剧情前后不连贯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要命的,是多处逻辑漏洞和穿帮镜头。E君只挑两处最忍不了的地方来说。
赵亮为了救被犯罪团伙抓走的晶晶,沿路光明正大的偷了一辆车追随,而这辆车使用了数天后直到被赵亮主动丢弃在路边前,都没有警方介入。
实在有些漠视观众智商的意思了。
类似的还有赵亮潜入屋内带走晶晶等情节,本该险象迭生却仍旧一笔带过了。
而买的大包子变成了小包子,人物行动的地理位置变化不合现实等众多细节,都让E君频频出戏。
就连主角赵亮摇滚歌手这一身份,都没有多加利用,甚至把它换成任何一个职业全片都可成立。
如果说情节粗制滥造,那人物则可用荒唐来形容了。
咱们再把它分成设定,台词和表演三小点。
赵亮过去,是个功成名就的歌星。他的性格在回忆片段中可以看出狂妄自大的端倪,而在圈内混到这一步的人,心思即便说不上深沉也该是灵活的。
可在他为了营救晶晶而表现出的行动,更像一个“普通人”。
偷车后无所顾忌的使用,被晶晶家人勒索且毫无反抗,找过去的兄弟借钱被拒后惊讶并发火等等,这些“理所当然”得可怕的做法居然来自一个经历深厚的中年人。
台词部分的问题,就涉及到晶晶了。
这个长期处在压迫的农村盲女孩,却时不时蹦出几句“山寨”等不合身份的网络用语。为了体现晶晶被赵亮教育后的改变,李杨甚至让其在开始表现愤怒的时候动不动就来一句粗口,多个场景就这么成了灾难现场。
最后一点,就是E君最不忍说什么的表演问题了。
用李杨自己的话说,亲自上阵演戏就是因为穷,而找到这个小女孩演也是因为其他备用女孩的家长看过剧本后,有了提高片酬等众多要求。
这位名叫杜函梦的晶晶饰演者,作为初次上荧幕的表演,严格来说不算糟糕。
该哭的时候能放得开,该喜悦的时候也有流露符合年龄的可爱。
最直观的问题,是她缺乏灵性。
每一位成功的童星未必有着开始就自然的演技,却一定有天然的灵性。这份幼时展现的属性,将成为评判其可塑性的重要一点。
演员文淇
上述提到的种种,将影片的情感推到了最尴尬的位置——人物自己感动自己,观众一脸麻木。
展现城市中乞讨儿童的生存坏境?展现世人的冷血麻木?展现司法体制的漏洞来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可惜,都只是皮毛而已。
《盲道》能上映了,李杨也终于实现了自己让更多观众看到自己力图展现的社会实景的心愿。
可结果呢?
更多首次接触他,或是此类题材的观众,却感受不到诚意,有些人还因此发出“何不食肉糜”的可笑感慨。
片子里唯一能瞧见李杨过去影片缩影的桥段,恐怕就是女警察部分了。
看尽责心善的人民警察,却在赵亮告知晶晶被继父的团伙带走时,满脸遗憾的表示没有法律规章制度让他们去救人,所以“无动于衷”也是逼不得已。
一句话,就把责任推脱的干干净净。没出事前,这都不叫事。
除此之外,李杨还试图在片尾赵亮被捅后晶晶长达三分多种的哭喊,路人则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而不施予援手的行为来展现世态。
虽然这段最后被删剩30秒左右,但这绝不是广电的锅。
就算那三分多种完整,也只来的匪夷所思。这和当初一个接一个的路过受害者身边的“小月月”案有所差异,同样是发生命案,周围几十个抓着手机来记录的围观群众仅仅是报个警在常理下都做不到?
E君曾经网上的一个采访中,看到过李杨对此表示的无奈和愤怒。
但即使加上删去的片段,仅仅看片中的个别部分,能说导演没问题?
世上的黑暗并非藏在某个隐蔽的角落,有时它就在光亮的环境中被滋养而生,我们每日可见,却无法触碰,于是只能握紧愤怒的双拳,挥向空气。
李杨或许就是这么想的。
这样的妥协,值得所有人思考。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能治疗好吗北京中科医院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