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当代愚公打通3座山凿出水渠,将生

红旗渠精神是什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短短的十六个字,凝结的是代代人民的辛苦劳作。为了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无数先人、前辈挥尽汗水和血泪,辛勤地耕作劳动,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富裕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那些前辈值得我们代代铭记。很多无私奉献的人为了能让群众们过上好日子,牺牲了自己的安逸。

与红旗渠精神异曲同工的还有“大发渠”。“大发渠”的名字源自于一位民众们心目中的大英雄——黄大发的名字,这条水渠绵延三座山,总长九千多米,光听这样庞大的数字,很难想象得到,这个大工程是由一位已年近半百的村支书负责的。黄大发半路出家,从一个完全不懂水利的外行变成一个精通的一把手,这其间的辛苦可想而知。

黄大发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建国后,20多岁的他因从小深受党的温暖呵护,于是决定加入党的队伍。建国初期的中国是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中国,尤其是对于他的老家遵义来说,更是如此。除了三年天灾外,他所处的环境是一道穷山僻壤,不仅与外界交流困难,而且最为严重的是水源匮乏。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粮食谈何而来?莫说过上滋润富足的生活,为了喝上一口水,他们每天都要走四五个公里的山路,农民们就连最基本的小麦都种不出来,也无法养活牛羊。身为大队长的黄大发也是这么一路上饿过来的,因此从小他心中就有一个大胆又伟大的想法,他要让大伙都喝上干净的水。

这在当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尤其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大发来说,他没有水利经验,也没有学习过水利工程的知识,对当时的他而言,这个理想只是一个无法触及的梦。他只是听说过,可以从水源引水下来,但是具体该怎么做,他实在是两眼一抹黑,曾对村民发出的承诺最终还是激励着他探索,他知道实践出真知。

他组织了一队村民,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考察,他决定挖通挡着水源的这座山,从中修一个隧道。但是由于方法有误,再加上他们本身资金、资源有限,这条大发渠的雏形最终只有米,缺水的问题最后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从大队长到村支书,他一直在为这件事奔走劳累,24岁与40岁之间横跨着的不仅是岁月的流逝,更是为了人民和党操碎的心。

直到年,机会来了。当时,他一听说附近村的枫香水利站有学习水利知识的机会,立马就奔赴那里报了名。由于他只有小学的文化水平,刚开始的时候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他风里来雨里去,从不错过每一堂课和每一次提问的机会,势必要把每个疑问掌握。经过几年的学习,他终于明白自己当初的方案错在了哪里,毕竟盲人摸象,事情的本质不了解,最后只能绕了远路。

经过这次洗礼般的学习后,他在年向上申请了修渠道的提议。这次,他有所准备,终于不再迷茫。组织很快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向他和村民们提供了资助。挖渠期间,他从不将工作假手于人,已经快60岁了,还经常站在危险的山崖上工作。当他在施工途中听说自己女儿和孙子病危、去世的消息时,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使得他一度精神不振。他看看手里的钢筋,想起古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想起修建红旗渠的吴祖太为了工作不顾家中病危的老母和妻子,年仅27岁就牺牲在红旗渠的山洞中。他想:乡亲们的一口粮食更重要!

背负着人民与党的使命,两年后水渠终于建成。当第一捧清澈的水流蔓延进村里的时候,他想起了自己已故的儿孙,但是他并不后悔,因为他知道,全村人的后代从此都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喝上干净的热水。

年,黄大发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修渠道的事迹被全国的观众知晓,在这场跨了三代的工程中,他为家乡人民的生活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提高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让村民朝着小康之路迈了一大步。这是小康之路的难忘经历,也是缩小贫富差距目标的必经之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faox.com/dfxs/131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