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严重内卷的今天,有必要反思并深究一下,到底问题是怎么一步步地发展到如今这个地步的?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半个世纪以前的教育观放在今天依然都充满了真知灼见。花点时间去研究一下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比如生于60年代的现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老师……看看那一代人的青少年时期,再对比一下如今的孩子们……透过种种表象,追根溯源,才有可能找到彻底化解教育内卷问题的良药。
现如今参与教育内卷的每一个家庭,无不是在病急乱投医,这不仅于事无补,还极大破坏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损害了孩子的长远利益。内卷中,唯一受益的只有众多投入教育行业的资本,他们投身教育行业真的是关心教育和国家未来吗?当然不是,在他们的眼中,应该只有公司利润和投入资本的回报率。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下来,谋定而后动?看看毛主席当年是如何谈教育的,字里行间不仅充满了对祖国花朵的深切关爱,更有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深刻见解。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认真学习并身体力行,相信大环境终会一天天好起来。
———题记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新民主主义论》一九四〇年一月新中国要为青年们着想,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青年们要学习,要工作,但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因此,要充分兼顾青年的工作、学习和娱乐、体育、休息两个方面。祝贺大家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对青年团工作方向的指示》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教材要有地方性,应当增加一些地方乡土教材。农业课本要由本省编。讲点乡土文学。讲自然科学也是一样。《与七省市教育厅局长谈话纪要》一九五七年三月七日从古以来,发明家,创立学派的,在开始时,都是年青的,学问比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被压迫的。这些发明家在后来才变成壮年、老年,变成有学问的人。这是不是一个普遍规律,不能肯定,还要调查研究。但是可以说,多数是如此。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的方向对。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人怕出名猪怕壮。”名家是最落后的,最怕事的,最无创造性的。为什么?因为他已经有了名。当然,不能全盘否定一切名家,有的也有例外。年青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现在的许多优秀的乡干部、社干部都是年轻人。……举这么多例子,目的就是要说明年轻人要胜过老年人的,学问少的人可以打倒学问多的人,不要被权威、名人吓倒,不要被大学问家吓倒。要敢想、敢说、敢做,不要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这种束手束脚的现象不好,要从这种现象里解放出来。《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八年五月八日总而言之,我这些材料(注:当时印了一批古今中外发明家的材料)要证明这一条:是不是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来剥夺那些翘尾巴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资本。要少一点奴隶性,多一点主人翁的自尊心,鼓励工人、农民、老干部、小知识分子的自信心,自己起来创造。《在八大二次会议代表团长会上的讲话》一九五八年五月十八日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孔夫子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开始的职业是替人办丧事,大约是个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会弹琴、射箭、驾车子,也了解一些群众情况。开头做过小官,管理粮草和管理牛羊畜牧。后来他在鲁国当了大官,群众的事就听不到了。他后来办私塾,反对学生从事劳动。明朝李时珍长期自己上山采药,才写了《本草纲目》。更早些的,有所发明的祖冲之,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美国的富兰克林是印刷所学徒,也卖过报。他是电的大发明家。英国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机的大发明家。高尔基的学问完全是自学的,据说他只上过两年小学。现在一是课多,一是书多,压得太重。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课程讲的太多,是烦琐哲学。烦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如经学,搞那么多注解,现在没有用了。我看这种方法,无论中国的也好,其他国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都要灭亡的。书不一定读得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读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在春节座谈会上的谈话》一九六四年二月十三日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你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上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员就那么点本事,离开讲稿什么也不行。为什么不把讲稿发给你们,与你们一起研究问题?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员能回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说不知道,和学生一起商量,这就是不错的了。不要装着样子去吓唬人。《与毛*新谈话纪要》一九六四年七月五日清华大学有工厂。它是一所理工科学校,学生如果只有书本知识而不做工,那是不行的。但是,大学文科不好设工厂,不好设什么文学工厂、历史学工厂、经济学工厂,或者小说工厂。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师生应该接触农民和城市工人,接触工业和农业。不然,学生毕业,用处不大。如学法律的,如果不到社会中去了解犯罪情况,法律是学不好的。不可能有什么法律工厂,要以社会为工厂。《接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的谈活》一九六四年八月办教育也要看干部。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要看学校的校长和党委究竟是怎么样,他们的政治水平如何来决定。学校的校长、教员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学生为校长、教员服务的。《接见几内亚教育代表团的谈话》一九六五年八月八日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粱、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我曾给我的孩子说:“你下乡去跟贫下中农说,就说我爸爸说的,读了十几年书,越读越蠢。请叔叔伯伯、姐妹兄弟做老师,向你们来学习。”其实,入学前的小孩,一岁到七岁,接触事物很多。二岁学说话,三岁哇啦哇啦跟人吵架,再大一点就拿小工具挖土,模仿大人劳动。这就是观察世界。小孩子已经学会了一些概念。狗,是个大概念。黑狗、黄狗是小些的概念。他家里的那条黄狗,就是具体的。人,这个概念已经舍掉了许多东西,舍掉了男人、女人的区别,大人、小孩的区别,中国人、外国人的区别,……只剩下了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点。谁见过“人”?只能见到张三、李四。“房子”的概念谁也看不见,只看到具体的房子,天津的洋楼,北京的四合院。大学教育应当改造,上学的时间不要那么多。文科不改造不得了。不改造能出哲学家吗?能出文学家吗?能出历史学家吗?现在的哲学家搞不了哲学,文学家写不了小说,历史学家搞不了历史,要搞就是帝王将相。要改造文科大学,要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至于工科、理科,情况不同,他们有实习工厂,有实验室,在实习工厂做工,在实验室做实验,但也要接触社会实际。高中毕业后,就要先做点实际工作。单下农村还不行,还要下工厂,下商店,下连队。这样搞他几年,然后读两年书就行了。大学如果足五年的话,在下面搞三年。教员也要下去,一面工作,一面教。哲学、文学、历史,不可以在下面教吗?一定要在大洋楼里教吗?《在杭州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可以看出对于教育问题,毛主席:
主张海纳百川,批判性吸收所学内容;主张不畏权威,解放思想,敢于打破束缚,勇于创造;反对读死书,尤其是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主张学以致用,多实践,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主张学校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校长和老师为中心但我们的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似乎背道而驰的?学生几乎没有了独立思考能力,体质每况愈下,总是唯权威马首是瞻,失去了创新能力,也不懂得学以致用,仅唯分数论。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肯定是有,只是非常稀有。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如果希望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那是否应该先从自身做起,先认真探究一下内卷问题的源头和正确的对策?
在国家大力推出针对学区房的种种政策、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的当下,作为家长,是否能看清未来发展趋势,不继续推波助澜加剧内卷?否则,大家这样互相伤害、牺牲孩子和家庭的长远幸福,只成全了资本的发展扩张,真的值得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