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逆袭路,ldquo国药rdq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习近平主席

中华文明有多久,中医药就有多久。

从神农尝百草至今,中医药已经发展了五千余年。在这五千年发展中,中医有理论、有实践、有民族继承、有海外发扬,但对于大众而言,始终是被当作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提,对于其临床实践的功效知之甚少。

当95后开始步入养生大军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健康——已经成为这个非常时期的全民心愿。即食燕窝、养生壶、党参泡枸杞……可能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一年之中都很少真正的去挂号看中医,但中医养生理念却从未离我们远去,甚至在后疫情时代,一轮席卷全球的“中医热”、“全民养生潮”即将到来。

从“街头”走向“潮头”的逆袭之路

如今,“中医药国粹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振兴发展中医药、打造中医药产业高地的呼声在全国各地之间与日俱增,广东、安徽、山东、湖北等中医药大省相继提出“中医药强省”战略,将中医药推入发展快车道。

更有数据显示,年中国中医药产业有望突破7万亿元,将占据大健康产业的半壁江山,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但当我们回顾历史,不由地发现,自清朝末年西医兴起,中医曾备受打击,甚至一度陷入存废之争。

而真正让中医抬头的这场“逆袭”还得从18年前说起。

年中国遭受了自建国以来最大的传染病危机——SARS非典肺炎。彼时的中医还处于被“气功大师”、“江湖术士”所丑化的时代。时年87岁高龄的“国医”邓铁涛临危受命,担任国家中医专家组组长。邓老坚信SARS为“温病”,而中医主治的就是温症。当年5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召开了中医药治疗SARS座谈会,中医治疗被国家认可,这一天也成为中医界公认的命运转折点。

就在邓老任职的广州中医院内,收治了73例SARS病人,最后全部“零转院”“零死亡”“零感染”,让中医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非典一“疫”,由于中医的介入,病死率大大降低,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但同时,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也“挽救”了中医。

年“国医”邓铁涛与国务院文件

自此,中医治疗实践映入大众视野,国家对中医药越来越重视,相继发布一系列国家政策文件,将中医药作为“国粹”进行弘扬与发展。

中医终于在21世纪的头二十年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实现“逆袭”。

从“介入临床”到“中西医并重”到“立法保护”再到“中西医结合”,中医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凭借从中药中发现的神奇药物“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更是极大地提升了中医的国际形象。

五千年中医的传奇,在年新冠疫情中同样被世人所称道。

据资料统计,自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以来,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确诊病例超7万例,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中医药汤剂、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体疗帮助患者治愈,并且有效地阻断轻型患者向重型患者恶化的趋势。

左:中药企业加紧生产“清肺排毒汤”等推荐药方

右:医院医务人员带领患者做八段锦

二十年的“逆袭”之路,上到国际社会,下到普通民众,都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有效性,为中医药从“虚”到“实”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现在,“国药”确实到了要振兴的时候。

倘若中医药能抓住现在这天时、地利、人和,找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振兴之路,那么“国药”距离成为国人自豪、国际向往的“中国潮流”便又更进一步了。反之,如若错过这个时期,恐怕要再等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了。

“国药”想要振兴,到底难在哪?

要想振兴国药,我们必须解决一个中医药人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医药现代化的问题。如何将传统中医药发展成现代化的中医药产业,其核心是要在中药理论、中药质量标准和规范、中药生产技术、中药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中医药一直处于“说不清、道不明”的状况,很难掰扯清楚药方里面到底是哪一味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今年种出来的药材是不是质量最好的、同一个村种植的三七是不是质量一样好……这些都导致了中医药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难以做到现代化。

五千岁的中医药自然是不缺经典的理论知识,缺的是如何把这些理论的东西作用到实践中去。这件事也医院、多授几门中医课就能解决的,而是必须从产业的逻辑、市场的逻辑来考量,从一个“虚”的文化变成一个“实”的产业生态,这也就是是最难的地方。

我们暂时撇开中医理论,从中医药的产业链上来看,一共有五大环节:

农业种植

生产加工

产品研发

渠道销售

消费

这五大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造成下一个环节的不尽如人意。要想摆脱“低端”产业的现状,国药还真得在各个环节多想想办法。

安徽亳州全球最大的药材市场,各地药材在此聚集,年交易额仅亿元

其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最终的产出不行,就得从源头找原因。中医药第一步就难在这个源头把控之上。

我们知道很多中药材是以地理名称冠名的,用以区分品质,比如长白山人参、云南文山三七、宁夏中宁枸杞、甘肃岷县当归……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山所有出土的三七都是最道地的,这取决于土壤、环境、农民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大部分的农村,药材大多是零散种植的,比如张家种3亩,李家种5亩,这样就导致难以保证大家的品质都一样。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作为药材经销商而言,想要收购一批同样品质一流的货就难上加难。因此作为药农,想要走订单化生产也将面临质量难以保证这一关。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既要规模化生产又要把控品质。我们(ID:wzggzswx)也发现,目前在一些药材重点区域,出现了“企业+农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企业将小、散的农户手中的地收集起来,于是规模就有了,同时由企业来培训农民、组织生产、包产包销。这种方式是可取的,但单靠企业是很难做好的,如果要全面推行,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的加持。

祁连山脚下的民乐县规模化种植党参

当你有了极好的产品,想要进行下一步的生产加工,这时候的药材已经不再是农产品的概念了,它将作为一种生产原料,因而必须符合现代企业化的生产要求,不是你说它质量“好”就行。

这种“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尴尬必须交由一个专业的环节进行处理,这就是检验检测。

空口无凭,检验药材当中的重点成分才是硬道理。比如重金属农残、二氧化硫有没有超标必须要检测才知道。

那么又有人会说了,那就检测呗,从地里长出药材后就检测不就行了吗?理论上的确是这样,但是由于目前检验检测行业未到成熟期,检测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学或研究所内,市面上独立又拥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少之又少。

另外,据内部人士透露,由于检测价格过高,完成一单检测需要花费元的费用,这项成本对于无论是产地端还是采购端来说都是非常高的。

所以也出现了很多行业乱象,比如仅抽检小部分优质品、一张检测单重复使用等等,这就导致了真实的检测“名存实亡”。如果原材料大部分未经检测或者干脆没有检测,这样的材料加工出来的产品又能有多少保障呢?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中药材检验检测

其二,活下去,产品是硬道理,“国药”也不例外。前面说的主要是源头的问题,后面我想说说产品的问题,毕竟产品是最接近市场的。历史上除了超级托拉斯的产品无法计较品质外,所有的产品都必须经受市场的检验,产品好不好,市场立马就会有反响,“国药”若想振兴,也必须经受市场这一步。

如果问大家对于中医药产品有什么印象,绝大多数人都会举中成药、中药材、枸杞菊花茶之类的例子,难道五千年的中华医学瑰宝留下的就是只是这些东西吗?显然不会是也不应当是。“国药”振兴必须挖掘其内在精髓,用现代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演绎,这个过程就是传承与创新,这也是新时代国家提“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要义。

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国潮”的复兴。近年带有中国元素的产品在市场上迎来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李宁、百雀羚、六必居、老干妈等都能搭上“国潮”的东方快车。

比如位居《百度国潮骄傲大数据》榜首的——故宫。自台北故宫推出故宫文创以来,故宫就一直活跃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从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到与安踏等品牌异业合作的纪念款、到去年“奉旨开业”的故宫年夜饭。故宫可以说是走出紫禁城进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了。这也是众多“国潮”品牌重获新生所悟出的一个道理:活下去,就是要活在大众的视野中。“国药”要想活下去,必须在传承创新上做文章。

故宫文创安踏故宫特别款运动鞋故宫角楼餐厅

“拿来主义”的日韩,或许比我们做得更好

秦汉时期起中医便开始了海外发扬,在日本叫汉方医学,在韩国叫韩医学,在越南叫东医学等,其实都同属中医体系。中医流传到海外,尤其是日韩地区,竟比中国还要传承得更好。

产地不如销地的尴尬境地。中国虽然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但目前海外中药市场80%被日韩占据,中国出口量不到5%。尤其是日本汉方药占据了全球90%的中药市场销售份额。

而更为讽刺的是,日本中药制剂的生产原料75%是从中国进口的。也就是说,中国一直是出于低端原材料供给方,中国的便宜中药材出口到日本、欧洲后,经过加工变成成药再高价卖到全世界,因此日本和德国反倒成了中药市场最赚钱的国家。

那么我们的邻居日本是如何实现汉方的现代化的呢?简单来说,就是一手抓源头品质,一手抓产品研发。

日本的匠人精神同样体验在汉方药的源头把控上,日本在上世界80年代末已颁布汉方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同时完善汉方药溯源系统,对每个环节都进行详细记录,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在检测环节对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的监控非常严格,设置的标准比中国还高,更符合欧美标准,因此更有利于汉方走出日本国门,被国际市场所接受。

在产品创新这一端,日本投入了较大的研发成本,据统计,日本汉方药三大企业三共、津村、钟纺每年的新药研发费用达到全年销售收入的10%-20%。

各种汉方研发的产品既可以制作成煎汤药、粉剂、药片用于治疗,也可以开发成日常保健用品,比如减肥药防风通圣散、止泻的正露丸、感冒用的麻黄汤等,是日本国民的生活常用品。

相信去过日本的朋友就会发现,日本街头的汉方药店和药妆店常常可见日本代购的身影。虽然汉方药及衍生产品很多,但其实日本汉方的根源是中国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个古方。能在一本理论书中大做文章,不断挖掘的这种能力,不也就是传承创新的能力吗?

日本随处可见的开在街头的汉方药店

与日本一样,韩国在韩医药的发展上也非常注重国际标准,对产品的打造也是到了极致。中韩都是人参大国,中国人参拥有七个品种,产量居世界第一,高达70%以上,但产值仅为世界人参总产值的4%,而仅拥有高丽参这一个品种的韩国“国潮”品牌“正官庄”产值就高超20亿美元。

当中国的人参还主要是农产品和原材料的范畴时,韩国的人参已经从原材料摇身一变成了药品、功能食品、保健用品……

在韩国,一株高丽参可以开发成多种产品,包括滋补产品人参精膏液、草药、糖果、饮料、酒、食品、美容制品、洗涤品等12个系列。此外,韩国高丽参在品牌宣传上又提升了一把价值,成为韩国国礼、韩剧明星产品以及各大商店出镜率最高的产品之一,是韩国当之无愧的“国潮”。

韩国正官庄:产品高端、方便携带成为韩国明星常备的保健食品之一

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不能将它仅仅视为一种“传统文化”来对待,近二十年的中医药“逆袭”之路,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医药在治疗、保健方面的巨大功效,如果不加以利用和发扬,这就是对中医药的极度的浪费,甚至是对“家珍”的一种不负责任。

中医药的未来可谓是星辰大海,但要将理想照进现实,中医药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段路就是日韩花了几十年时间重塑的标准化、专业化、现代化之路。

最大的保护不是束之高阁,而是活在国人的生活中,物尽其用。我们希望中医药有一天可以被国人所喜爱和自豪,并能最终走向世界。要想真正振兴“国药”,既要学习日本的匠人精神,在源头品质、质量标准、生产工艺方面下狠功夫,又要效法韩国在创新研发、品牌推广等方面做出标杆。

前路漫漫,“五千岁”的中医药在近二十年重返人间,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但我们也相信和期望它会继续走下去。(完)

作者:曹倩

编辑:王一然

·了解更多内容,请访问智纲智库新版网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faox.com/dfls/102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