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志12天英国游学之旅,孩子们邂逅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和开放思想的社会。

同时,它也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文物古迹比比皆是,自然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

如“万城之花”伦敦,“北方雅典”爱丁堡,大学城牛津、剑桥,古色古香的约克城,莎翁故乡斯特拉特福等许多城市,都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旅游名城。

图片来自网络

英伦风格作为现代建筑、园林风格主流,不仅在英国常见,在全世界很多地方也能见到,是世界建筑史中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之一。

趁着暑假,ME学院推出了英国营游学活动,由知名筑博建筑师冯果川老师亲自带队,让家长和孩子们切实领会英国建筑的独特魅力,解读建筑背后的故事。

冯果川是何人?

他是筑博设计集团执行首席建筑师,也是城市规划专家,更是ME学院建筑课的金牌老师,他曾在ME学院成功举办多次公开课、工作坊等儿童建筑公益活动,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得孩子的欢心,为中国儿童建筑的未来做出了杰出贡献。

七八月份,英国天气凉爽,正是避暑的好去处!

7月11日,ME学院英国营游学团离开港岛,踏上去英国的飞机,这是一个典型的夏日,天气晴朗。

飞机在着落之前,我们飞过了伦敦市区,随后抓拍了几张,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熟悉的建筑呢?

从伦敦希斯罗机场出来,就见识到了非常典型的英式天气:雨水淅淅沥沥,一阵风吹过,还夹带着丝丝寒意。

一行人步行到wagamma吃拉面,热乎乎的面条暂时带走了大家旅途的倦意。

晚上我们入住了当地民居样式的HammersmithApartments,街道上都是茂盛的梧桐树,可以在后院静静地歇会。

英国营

第1天

走在伦敦街头,身边不时驶过标志性的红色双层巴士,年推出的新款巴士是由托马斯·赫斯维克工作室设计的。

设计师团队通过将车身改造得更圆滑,有效降低了巴士自身大小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创造了一种独特而优雅的车身外形。车上窗户围绕着车身,也跟随了乘客上下楼梯的运动。

西敏寺(全称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是一个大型哥特式建筑(始建于公元年,后经多次扩建及重建修复),有着高约64米的钟塔。站在前面的广场上,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高峻。

咦,冯老师在讲什么?

原来在看街对面的建筑呀!比起周围的西敏中央礼堂(全称西敏卫理公会中央礼堂)等一群建筑,西敏寺的高瘦特点就很明显了。

绕着西敏寺的外立面走,可以看到飞扶壁结构,有了这些外面的飞扶壁支撑,才有内部中厅高耸的空间。

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点除了高瘦,还有尖拱、玫瑰花窗呢。

进入室内大厅,可以看到光线透过玫瑰花窗和玻璃彩绘洒在室内,形成一种神圣感。

同时,尖拱和束柱也加强了视觉上空间的高瘦感。

离开西敏寺,我们来到金融城内。比起西敏区,金融城内可是有许多时髦的新建筑!看,闪闪发亮的小黄瓜!其实人家有个正式的名字叫瑞士再保险大厦呢。

小黄瓜最惊艳的地方莫过于它的斜肋构架,一是在外部形态上有效地迎合了风流,这样建筑周围的气流可以缓缓通过;二是这种斜撑结构的钢框架对比起常规结构可以减少20%的用钢量,且非常坚硬,不需要任何质量阻尼器。

巨大的结构构件显露在入口处,让人感到非常震撼。

爱学习的小朋友,纷纷围着老师提问问题,冯老师一一给出了耐心的解答。

一边是“钢铁怪物”(劳埃德大厦),一边是“奶酪研磨器”(利德贺大楼),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两座高楼比邻而建,尽管两座大楼落成时间相差27年,风格却一如既往地延续了酷炫二字。同样是结构外露,但劳埃德和利德贺却有着建筑师不同时期的手法。

劳埃德大厦大量使用了不锈钢、铝材和其他合金材料构件,使整个建筑闪闪发光。哪怕是过了30多年,也呈现出历久弥新的质感。建筑外立面满是金属梁柱、玻璃窗、金属析架、敞露的楼梯等,还有暴露在外的设备管道。

这些都让建筑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机器,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楼顶的起重机不是施工中遗留下来的,而是设计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这是建筑师的未来主义雕刻。

利德贺大楼首层架空,给城市让出了空间,这样人们就可以很便捷地穿过这座大楼。从首层穿过,可以看到利德贺大楼的北面几乎是一面活动的墙面!

电梯放置在这个立面上,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的结构以及不断上下运转的电梯。结构构件除了基本的黑白色,还有色彩饱满的黄色、橙色、绿色、蓝色等。

每当电梯启动,绿色框架上下移动,黄色轮子转动,仿佛给周围的环境都带来了生机。

从利德贺大楼和劳埃德大厦的街道边看到了小黄瓜和步话机大楼,在伦敦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对景,走在路上一抬头就能瞄到某个标志性的建筑,简直是小彩蛋一样的惊喜。

再往前走,就走到了步话机大楼,外立面的曲面其实不容易做,然而却因为光聚焦效应而惹众怒,最后只能用细密的遮阳构件遮住了光聚焦严重的一面,实在是非常可惜。

继续跟着冯老师在伦敦城漫游,走到了伦敦大火纪念碑,旁边的纪念碑大厦正立面使用了很多条金属条扭曲成遮阳构件,做法别致。

然而在另一个立面,确有着和正立面截然不同的风格。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在西敏区和伦敦城晃悠了一整天,回到了西区的公寓。夕阳西下,正好适合在阳台上歇一会,看着繁茂的梧桐树,仿佛疲惫一扫而空,真舒服啊。

英国营

第2天

我们还没到肯辛顿公园,先被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辉煌气势给震撼了。

一街之隔对面就是阿尔伯特亲王纪念亭,这座哥特复兴风格的建筑是维多利亚女王为纪念死于风寒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所建的,外围一圈有四个雕塑分别代表着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

冯老师和小朋友们玩起了猜谜游戏,看看哪个雕塑代表哪个国家。

在林荫道上漫步,不一会儿就到了蛇形画廊临时展亭,今年蛇形画廊基金会邀请的是非洲建筑师弗兰西斯·凯瑞(FrancisKéré)。

展亭包括一个由钢框架支撑的大屋顶,模仿树冠的形状。根据建筑师凯瑞描述,屋顶的灵感来自一棵树,它象征着他的家乡Gando人日常生活的集会中心。

嘻嘻,冯老师在讲啥讲得这么开心呢?

大家也在旁边的小滑梯上玩得不亦乐乎。

继续走,来到了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

喷泉随着地势蔓延,有高低错落之势,在铺装设计和水景设计上均有细腻的表现,营造出静水、涌泉、叠水、涓流等不同效果。

人们坐在喷泉旁边聊天,还有人在喷泉内愉快玩耍。高耸的纪念碑让人心情沉重,而像戴妃纪念喷泉这样的空间,则让生者更愿意亲近和停留。

从戴妃纪念喷泉上来,跨过河流便是蛇形画廊的另一个展馆SerpentineSacklerGallery,紧挨着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TheMagazine咖啡厅。

白色曲线造型像是自由流淌形成的,内部像勺子一样的构件既是作为结构支撑,又是采光装置的一部分。桌椅花瓶等室内摆设也都迎合了建筑造型,整体感很强。

伯灵顿拱廊街

在扎哈设计的蛇形画廊餐厅吃过简餐后,我们来到了著名的伯灵顿拱廊街。

伯灵顿拱廊街于年开业,不仅是现代购物中心的先驱之一,还是欧洲早期大型玻璃顶盖购物廊的典范。

随后,我们来到了国家美术馆,其中收藏了从13世纪到19世纪多达件绘画作品。

塞恩斯伯里馆(SainsburyWing)是由“后现代之父”罗伯特·文丘里、斯考特·布朗夫妇共同设计,该馆主要收藏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

看得出来上面一幅作品是哪位大师的吗?

告别了国家画廊,已经不早了,但是天还亮着。原来,伦敦夏日晚上九点多才天黑呢。

真好,还能再去附近的利宝百货(LibertyLondon)逛逛。在周围一堆石头建筑中,木头建筑的它格外醒目。不仅建筑非常美,百货里面的商品也是非常唯美。

英国营

第3天

在大英博物馆呆上一天,好像也不够时间看完全部展品呢。

大中庭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由诺曼·福斯特设计,在年建成开放,穹顶由块形状奇特的玻璃片组成,看起来好像不起眼,其实技术上很难实现呢。

首先参观了两河文明的展馆,在两河文明的几千年历史上,亚述可以说是历史延续最完整的国家了,历史学家掌握有从大约公元前年开始到前年连续的亚述国王名单。

下面这幅壁画雕刻的是亚述国王猎狮的场景,画面张弛有度,栩栩如生。雕刻约在公元前-年完成,画面中的国王很大可能是亚述帝国最后一个伟大的君主亚述巴尼拔。

当天中国馆暂时关闭,但是瓷器馆还是开放的。我们看到了许多珍贵的瓷器,比如说,下面这些汝瓷。

汝瓷,因产于汝州市故得名汝瓷,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金灭北宋后,汝瓷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瓷已经非常稀有。

现今存世的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看看下图有几件?

大英博物馆馆藏藏品有多万件,由于空间限制,大量藏品都未能公开展出。这么大规模的展品讲解,幸好我们有陈老师崔老师冯老师三个老师轮番上阵讲解。

钱币馆竟然有考眼力游戏哈哈:看图,你能在多短的时间内找出中国的钱币?

英国营

第4天

如果电影取景从伦敦上空掠过,那么你一定见得到伦敦塔桥。

伦敦塔桥作为伦敦甚至全英国的象征,开放于年,造型独特,气势雄伟。我们过桥的时候恰好碰上有大船通过,主塔机械把桥面拉起来,待船只过去,再缓缓放下。

桥面上开

恢复通行

下桥了,大伦敦市政厅近在眼前。这个由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市政厅不拘一格,一点都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官方机构那么严肃古板。反而,它看起来还有点诙谐,歪歪的,站不直。

大楼外观像一个异形的球体,可以减少表面积,提升能源效益。在面向泰晤士河的一侧,退让了空间给河流,这样人们在河边就不至于觉得空间逼仄。这样看来,大伦敦市政厅是个对环境很友好的家伙呢!

会议室的螺旋楼梯从地面一直延伸到顶楼,似乎在致敬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

从街边的模型可以看到这片区建筑之间的轴线关系,不知道细心的朋友有没有留意到地面铺砖的方向是沿着那条斜指向大伦敦市政厅和泰晤士河的街道方向呢。

慢慢朝着碎片大厦这个庞然大物靠近。冯老师说,高技派建筑师的作品从早期的靠技术取胜,慢慢地转向“炫技”。

我想,这种“炫技”大概就是想要获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吧。站在碎片大厦的边角处抬头,感觉随时有可能大片玻璃粘接不牢掉落碎掉把自己秒成渣,效果非常震撼。不信可以亲自试试哟~

碎片大楼

碎片大厦的整体形态是下宽上窄,最后顶部的塔尖渐渐消失在空中,整体形态像是哥特建筑的尖塔,又像是高桅横帆船的桅杆,和伦敦的历史形成了对话。

沿着泰晤士河来到西敏区,大本钟对面有个看似很古老其实很新的建筑——PortcullisHouse。这座建筑墙上的孔洞和屋顶的烟囱还是为了实现无动力空调系统的自然通风而设计的呢。真是不可思议!

西敏宫内不能拍照……那就拍拍外面的护国公克伦威尔雕像好了。

从西敏宫出来,穿过圣詹姆斯公园去白金汉宫。公园里人与自然和动物和谐相处,在林荫道上散步,真是非常惬意。

晚上去看《魔法坏女巫》,在国内的朋友们应该刚刚看完深有体会吧,简直是一场视听上的饕餮盛宴!落幕后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英国营

第5天

早上在格林尼治公园漫步,经过几天的相处,我们已经渐渐地熟悉了这种英式园林。

站在格林尼治天文台,可以眺望王后宫和泰晤士河,再远一点可以看到我们今天要去的O2体育馆和新金融城。

格林尼治天文台曾是英王查理二世于年建立的综合性天文台,现在这个建筑物是英国国家航海博物馆的一部分,是收藏天文和航海工具的博物馆。

参观完天文台,我们来到了O2体育馆。这个体育馆是英国为了迎接千禧年到来而兴建的一系列建筑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因而素有“千禧巨蛋”/“千年穹顶”之称。

在走过去之前,发现有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建筑在眼前。

不到现场,真的很难想象O2体育馆的黄色桅杆竟然有米高!

伦敦奥林匹克公园里,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水上运动中心。建筑外部造型柔美,内部大的泳池屋顶像是波浪一样,营造了满满的动态感。

如果不是在外面经过了看、摸、敲、拍等方式验证了它的外表材质,谁也不会想到外表面竟然用了木材!

离开奥林匹克公园,来到新金融城——金丝雀码头区。这座北码头人行桥像是在滑雪一样,真好玩。

对岸的钢铁雕塑也是很酷有没有!

由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金丝雀码头商业广场,沿用了其事务所在大英博物馆大中庭和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中庭设计的流动玻璃屋顶,以钢结构为主,结合云杉胶合木梁、铝制防水板、ETFE气枕等,造型简洁大方。

旁边还有一个超具未来感的人行天桥!

今天的行程以国王十字火车站为结束,半圆大厅的屋顶据说是欧洲最大的单跨式站台结构,其半径为54米。现场效果比照片拍出来更美。

哈利迷们不会忘记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英国营

第6天

为何戴妃要选择在圣保罗大教堂结婚而不是皇室传统中的西敏寺呢?如果你也来过圣保罗大教堂,你绝对会发自内心地认可戴妃的选择!

圣保罗大教堂不仅形态优美,而且有着出色的结构。大教堂的结构和构图汲取了哥特式教堂、拜占庭教堂以及罗马坦比哀多等的经验,因此在穹顶、四翼、鼓座等多方面都有着极高的建筑学评价。

教堂内不允许拍照,只好登上塔顶看看伦敦风景。在顶上可以绕一圈°无死角地看看周围的风光。

比如说,教堂本身的屋顶,河对岸的泰特现代美术馆,以及金融城的小黄瓜利德贺劳埃德等一堆大楼。

往下走的时候人比较少,可以拍拍上来的路有多么狭窄。

在隔着一条马路对面,有个尖锐的礼品店。简直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城市!

走过千禧桥,来到泰特现代美术馆,回头就可以对望圣保罗大教堂。开放不久就因为振动问题而关闭的千禧桥,已经用流体粘性阻尼器和调谐质量阻尼器来解决了振动问题。现在走上去可是妥妥的。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把发电厂改造成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大的现代和当代艺术博物馆之一。谁能想到呢?

猜猜这些是哪些大师的作品?

新馆的楼梯,雕塑感非常强。

站在楼上可以眺望河对岸的风景。

当然,也能看到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豪宅——新河岸公寓。新馆SwitchHouse在年7月建成,建成后公寓的业主们必须接受每天12小时与游客的对视。

两个建筑本身只隔着一条马路的对视,仿佛是顶级建筑师之间的一场较量。

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高技派公寓,钢铁和玻璃营造出冷峻的氛围;而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泰特美术馆(尤其是新馆SwitchHouse)则用了质朴素雅的红砖外立面,不仅呼应了原来发电厂的材质,同时营造了低调温暖的氛围。

曾有游客在推特上声称他在对面的玻璃房子里看到了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的原作。

不过,美术馆还是贴了告示,奉劝大家尊重邻居的隐私。

沿着泰晤士河往西走,来到了南岸艺术中心。

这一代的风格和古老的砖石木建筑及现代的玻璃盒子都不同,但是它证明了用清水混凝土的粗野主义建筑也可以很精致,很高级。

南岸艺术中心(国家剧院)

英国营

第7-8天

离开伦敦,一路向西,风吹麦浪。

不时还能见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

对比伦敦客的步履匆匆,巴斯的生活节奏更加悠闲。但是它的历史可一点儿都不比伦敦短。

巴斯小城建于公元43年,作为罗马帝国大不列颠行省的温泉胜地而著称。

这里的温泉是英格兰唯一的温泉,罗马人就在这里修建了温泉浴场和寺庙。今天我们仍然能见到这座罗马古浴场。博物馆内的影像还原了多年前古罗马人的洗浴生活,帮助我们了解历史。

从外墙上看罗马古浴场及背后的巴斯修道院,刚好飞过一只海鸥。有趣的是,伦敦的鸽子满大街地飞,但还好歹会避让一下行人。

在巴斯你可要当心咯,因为这里是海鸥的天下,凶猛的海鸥并不会躲避行人,它们会从你的头顶、肩膀、身旁等各个地方飞快地擦身而过。一不留神,就会被海鸥锋利的爪子给刮伤。

如果说伦敦是古典和时髦的混血儿,那么巴斯就是纯粹的古典血脉。

这里鲜少见到玻璃盒子和混凝土建筑,即使是新建筑,也会在外表贴上石材贴面以迎合周边的建筑风格。不仔细看的话,大概会傻傻分不清楚。

普尔特尼桥和堰,堰的规模虽然不大,造型却很优美,非常适合拿来出抛物线函数题。

巴斯除了在古罗马时期很辉煌之外,在乔治王时代也很受重视,现在我们看到的巴斯,有许多优秀的乔治王时期石头建筑,比如圆形广场和皇家新月楼等。

皇家新月楼除了可以看看建筑,还能欣赏植物呢。很多户人家院子里的植物长得郁郁葱葱,并且有着不同的主题,营造的氛围也各有千秋。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一家曾在这里居住了几年,后来的作品《诺桑觉寺》和《劝导》都是以巴斯生活为主要背景。

当时的巴斯是乔治王朝时期最富有、最时髦、最迷人的温泉城市和社交场所,吸引了大批王公贵族来此休闲娱乐,甚至被称为“黄金之城”,难怪今天留下来这么多优秀的乔治王时期建筑。

冯老师带领大朋友小朋友们在街头画起了速写。

英国营

第9天

离开巴斯城,我们来到了牛津,必不可少的就是参观牛津大学的学院,感受知识殿堂的氛围。

路过某个学院,不经意看到了庭院内的绿意盎然,随手抓拍了一张。满墙散发着茂盛的生命力,像是惊鸿一瞥般惊艳。

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是牛津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也是主教座堂的学院,基督堂座堂是牛津教区的座堂。

有13位英国首相出自基督堂学院,与牛津大学其他45个学院的总数相等,并超过剑桥大学任何一个学院,仅仅略少于剑桥大学总数(15人)。

在阿什莫林博物馆看了拉斐尔的特展,这个展览包含了他生前的大部分速写和素描手稿,笔法日臻成熟,技巧愈发熟练,笔触细腻生动,有老人、小孩、青年搬张椅子坐在画作前临摹大师之作,有人拿着放大镜在细细观察细节,非常动人(遗憾的是馆内禁止拍照)。

门口的雕塑和馆的风格很不一致呢,可以说是小摩登了一把。

自然历史博物馆

自然历史博物馆里面陈列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有些标本放大了以便人们观察,有些则是做了实体模型鼓励人们触摸探索,是个非常人性化的博物馆。

布拉瓦尼克政治学院

牛津大学的新建筑比旧建筑要出色许多,新建筑的代表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布拉瓦尼克政治学院。

路上见到的另外一些新建筑。

英国营

第10天

今天来到了孩子们超级迷恋的哈利波特片场,首先步入的是霍格沃茨学校的餐厅,哈利波特入学第一天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而邓布利多校长就站在前面,旁边是各学院的老师。

学校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终点,刚好和国王十字火车站的站台对应。

神奇的校长办公室和海格的小屋。

快看,飞天扫帚!

还有各种室内外场景。

有个展厅专门展示场景绘图,充分展示了建筑师的奇思构想。正是这些严谨的图纸,魔幻的建筑场景得以落地实现。

片场还有许多体验式的互动装置,例如坐火车、玩扫帚、和精灵一块舞动等。不仅是孩子,心里住着孩子的大人也可以一并投入到这些游戏之中呢。

英国营

第11-12天

去了牛津,怎能不去剑桥?天气放晴,在剑桥看到了许多同胞。在剑桥漫步,会经常看到剑河(又叫康河)的身影。

剑河上有许多座桥,下面这座数学桥看似是拱形的,其实完全由直木构成。径向构件将桥梁弧形的一系列切线直木连接在一起,并将其结构三角化,使桥梁达到一定的刚度和强度。非常厉害的一座桥!

说起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你可能有点儿陌生。但是提到国王学院的毕业生——约翰·凯恩斯、艾伦·图灵或徐志摩等,你肯定不陌生。也正是徐志摩在离开剑桥(又称康桥)的时候,写下了《再别康桥》,让我们还未接触剑桥的时候,对它已经有了美好的憧憬。

在离开的时候,让我们也能吟一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为了纪念著名校友徐志摩,还特意立了块石头雕上他的诗句。

园林中的草木有着野趣的味道,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心设计过呢。

回到伦敦之后,还去了趟自然历史博物馆,见到了许多恐龙化石,男孩们都要激动坏了。

当然,英国丰富的结营餐不能不放哦,隔着屏幕是不是已经开始流口水了呢?

离开前的最后一个上午是自由活动,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随便逛逛呗。

最后一晚,冯老师给孩子们开小灶,做了此次游学的总结点评,并颁发了结业证书。

经过这么多天的相处陪伴,孩子们都很喜欢冯老师,搂着他亲亲抱抱,不舍得结束这次旅程。

此次近距离与英国接触,孩子和家长们对英伦建筑风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有了建筑师冯果川老师的陪同讲解,这种体验与在图片中观赏建筑的获得是绝然不同的。

最后,非常感谢冯果川老师的助手Hailey整理汇编全程素材,让我们的英国游学营有如此完美的呈现。

美到窒息的江南古城里,有一场有山有水有园林的游学之旅!

那些历史古都留给我们的难忘记忆

一支飞往版纳的游学队,站在热土,对雨林展开了11次突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faox.com/dfls/100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