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互联网刮起了一股“丧文化”风潮。
以葛大爷瘫卧沙发的照片为例,众多网友纷纷把“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什么也不想干”挂在嘴边,渐渐地形成了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落、缺乏欲望的一种行尸走肉般的状态。
有些人甚至将这种“丧”发挥到淋漓尽致,将自己关在家中,不与人交流,什么事都不做,对任何事情都拒绝。
在电影《好好先生》(YesMan)中,金凯瑞饰演的卡尔就是这样一个“丧”男子。
卡尔是银行的一名放贷业务员,人到中年,一事无成。工作上不思进取,感情上浑浑噩噩。(这种状态听着是不是挺耳熟)
在妻子与他离婚之后,他更是将自己包裹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拒绝一切事物的打扰,拒绝好哥们的聚会邀请,甚至连电话也不接。
有一天他偶然遇到了自己以前的一个朋友,朋友神秘地拿给她一张传单,让他去参加一个叫“好好先生”的组织,声称能够改变他毫无生气的生活。
朋友亢奋的神经和出格的举动让他很不解,但并没有改变他的想法,他依然拒绝着生活中的一切,甚至连最好哥们皮特的订婚典礼也不去。
这下子彻底激怒了皮特,他来到卡尔的住处,戳穿了他敷衍的谎言,大发脾气之后,拂袖而去。
之后,卡尔做了一个噩梦,梦见自己脸部抽搐地死在家里,眼球上都落了苍蝇,可却没人发现。
甚至他的两个好哥们看见他这个样子也不为所动——因为他平常的样子就已经跟死人差不多了。
被噩梦惊醒的卡尔很害怕,他想起了之前朋友对他说的“好好先生”组织,抱着怀疑的心理去了演讲现场。
现场座无虚席,人们都带着期待和亢奋的神情。
作为新加入的成员,卡尔的“丧”也引起了从组织者特伦斯的注意。他给卡尔定了一个规则:从此以后对任何事情都要说“yes”,如果说了“no”,将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
演讲结束之后,卡尔刚出门就碰到了一个想要搭车的流浪汉。迫于朋友的压力和规则的要求,他无法拒绝,并且答应了流浪汉的全部请求,载他回家,借他手机,还将口袋里的钱全都给了他。
结果他并没有因此换来好运:车子由于跑太远没油了;手机被流浪汉打到没电关机无法求救。他只得独自走到很远之外的加油站将汽油徒手拎回来。
然而在加油站,他遇到了一个骑摩托车的美丽女孩。女孩觉得他自言自语加油的样子很有趣,用相机拍了下来,两人开始了交流。
之后女孩用摩托车载了他一程,临别时还送上了一枚香吻。
这不禁让卡尔觉得时来运转。他开始相信了对生活说“yes”的魔力。
从此,他不再拒绝任何事情,成为了一个“好好先生”(Yesman)。
凡是申请的贷款无论数额多少他全部审查通过;不再拒绝邻居的求助和朋友的邀请;他甚至学会了弹吉他、韩国语和开飞机……
这些行为也神奇地让他重新收获了友谊,事业也开始蒸蒸日上。他从一个众人眼中的“丧人”变成了一个颇具人格魅力,受到认可和尊重的人。
他也接过被自己拒绝了无数次的传单,第一次来到传单上的酒吧,却意外地发现驻唱乐队的主唱正是在加油站碰见的女孩。
女孩名字叫艾莉森。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通过接触,他发现艾莉森是一个敢说敢做,讨厌一成不变的人。他们在休假中漫无目的地旅行,享受生活带给自己的惊喜。
然而他们的行为却引起了警方的注意。警察怀疑卡尔学习韩国语、开飞机、频繁飞去一些非旅游性质的城市等行为的目的,怀疑他和某些恐怖组织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无奈之下,卡尔承认了自己参加“好好先生”组织的事情,解释这些行为的发生都是因为自己不能够拒绝规则所引起的。
艾莉森知道真实情况后,认为卡尔跟自己在一起并不是出自真心的选择,只是因为不能拒绝而已,伤心地离开了。
卡尔十分失落,而此时他的前妻也找到了他想再续前缘。卡尔在规则和理智中痛苦挣扎,最终选择了拒绝,谁知厄运马上找上了门。
他出了车祸。
在医院里,他恳请“好好先生”的组织者特伦斯给自己解除魔咒。但特伦斯却告诉他,根本就没有什么魔咒。
他所说的只是想让卡尔重新接受生活而已,卡尔却误解了其用法。
说出“yes”的初衷并不是要遵守什么规则,而是要发自内心。只有你内心真的“接受”,你这个“接受”才变得有意义。
卡尔恍然大悟,他不顾自己受伤的身体,也不在乎是否衣衫整齐,医院,跑向他爱的女孩,寻求她的原谅,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是一部有一点点荒诞的喜剧电影。影片用一种夸张的手法极端地表示了对生活的“拒绝”与“接受”所呈现出的截然不同的场景。
整体的基调活泼向上,积极乐观,让人在捧腹大笑之余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去思考。
特别是在“丧文化”如此流行的今天,这部拍摄于年的电影不得不说非常具有前瞻性,代表了一大部分人的生活常态:对不熟悉的事情下意识地选择拒绝,保持自己的舒适区域。
直至今天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这样。
一有时间就宅在家里,什么也不想做,哪也不想去。
同学邀请聚会,不参加,觉得碌碌无为的自己无颜面对衣着光鲜的同学;
别人介绍对象,不想见,觉得多一个人好麻烦啊,不如自己待着来的自在;
朋友建议运动,不想动,觉得运动流汗多累啊,还不如在家躺着舒服。
到头来,他们仍旧躲在在自己的小小圈子里,拒绝了生活中的一切机会、一切可能,然后羡慕着别人工作、爱情、生活,慨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其实又是谁拒绝了谁呢?
渴望改变这种现状的人,不妨也先从一个“yes”开始看看吧!
相信你们不会拒绝“在本文下方留言”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