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此其发轫16张图片背后的中大毕

“中大图志”以其一贯的高水准,在毕业季推出《大学毕业,此其发轫》专题。邀请16位毕业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拍照时他们手中白板上写的字,看得出字写得都不错。赞一个。

16位,也许是因为总策划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个人癖好,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也许他也这样认为)“16”这个数字是最完美的。当然,也许只是因为今年是年,就干脆找了16个人。或许,只是恰好是16个人。

“大学毕业,此其发轫”这句话,如果不知道来历的中大人,或是毕业多年,或是还没毕业。年6月9日,中山先生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在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时,他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

为了在新时期更好地阐释校训精神,年,中山大学还将诵读孙中山所作的毕业训词加入到毕业典礼仪式中。中大校长助理陈望南早前介绍,“此前,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大还有这样一件‘宝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浩瀚的校史中发现了这份创校者训词,并写进了当年黄达人老校长的毕业讲话中,后来历史系刘志伟教授提议,将其作为典礼的重要程序之一,且一直延续至今。“其实训词的道理很简单,就是长辈对晚辈的深切希望和谆谆教诲,我们将其融入典礼,能够塑造更强的仪式感,让每个毕业生都铭记一辈子。”

我感兴趣的是孩子们在毕业之际想些什么。心理学系的燕艺丹,在毕业前的一个傍晚,专门跑去看中山先生铜像。她说,在那个历史环境下,中山先生身体力行做出的选择和坚持,也许是对我们最好的馈赠。

医院的硕士毕业生余苏林在白板上写的是“不悔初心,救死扶伤”。“在岗位上,见过危重患者来院时,家属担心、求助的神情;见过病情好转时,患者和家属如释重负的开怀笑容;见过病情恶化时,患者和家属的不解和焦虑;也目睹了失去亲人后,家属流下的眼泪。正是因为能够体会这种切肤之痛,我们毅然决然地守护着心里的最后一亩田。纪录片《人间世》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最困难的是,面对这些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同样要从事医学的光华口腔医学院硕士毕业杨乐,则说“我愿意将此作为一辈子奋斗的事业”。

硕士期间发表6篇SCI文章的中山眼科中心硕士毕业生林蕾蕾,是从公里外的城市来到广州求学。,好精确地说。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黄笛说,每学期最后两周的图书馆一定是爆满的,每次找座位都会让人焦头烂额,每每都想放弃在图书馆学习。但是当在图书馆学习到22:15的时候,闭馆音乐响起,却又觉得有无比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黄笛的感触让我想起大学英语听力考试前要播放的的那首歌曲《TheSoundOfSilence》,不知现在是否还是它。我的一位同学就说“毕业季都在说可以从母校带走什么,这个旋律就是我从中大带走的。大学英语的意外收获,每次考试听力试音都是这首曲子,因为太喜欢以至于听力开始了我还在这个旋律中。”

毕业多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几乎每年都会参加毕业典礼,多数人都是参加一次毕业典礼,而我则是多次。我喜欢这个典礼的每个精致的环节。同样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参加过广东不少其它高校的毕业典礼。都很好,但就是缺少中大典礼的那种味道。甚至中大校长不在典礼上特别安排致辞环节,似乎都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品位。

开始上图!

在更多人把毕业照拍摄安排在小礼堂,安排在中山铜像附近,或是某栋小红楼的时候。图志的封面图片却选择在乙丑进士牌坊附近拍摄,特别的角度有了特别的韵味。嗯,图中男女比例4:7,即使不是学校男女比例数字的实际情况,却也在映照某种现实。

我最喜欢的歌曲是那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闫雪凌(岭南学院博士毕业生):在大多数人眼里,博士都是严肃又高冷的,更少见我这样“逗”的女博士了。我要感谢中大这片自由的土地,最大程度地包容着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中大的六年,从懵懂的本科生,到如今博士毕业,本不想用“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这段日子,但回首望去,好像也没有更适合的语句了。

孙嘉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我喜欢中大,喜欢她“进可攻、退可守”;可以低调,也可以嚣张,低调起来毫无做作的痕迹,嚣张起来可以飞扬跋扈,压得人抬不起头来。中大教会了我一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塑造了我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这将影响我的一生。

方博馨(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人是健忘的动物,总会忘记这四年走过的路、说过的话、喜欢得要死要活的人、厌恶得再也不想见的人。但四年里那个一直在努力做想做的事的自己,大概是我永远不会忘的。我记得每天晚上图书馆回宿舍的路,记得楼下通宵自习室的猫,记得自己练听力密密麻麻的草稿纸,记得所有爱我的你们。

杨乐(光华口腔医学院硕士毕业生):年,那年我高考,选择了医学。因为那时觉得医生是一个炫酷的职业,救死扶伤是一个浪漫的梦想。我选择了中山大学,因为这里有着在建国初期号称“八大金刚”的八位一级教授,更有着“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这倾注了生命关怀与社会担当的信条。

刘珮琦(传播与设计学院本科毕业生):在中大四年,像做了一个短暂而难忘的梦。走过四个年岁的阶段,像用心栽种的一棵生命,历经四季的磨练,开花结果,落叶归根。这四年的春夏秋冬,如流星般转瞬即逝。而我有过的有你们参与的故事,拥有的有关于彼此的记忆,一起唱过的每一首歌,都成为了夜空中最亮的星,交织成绚烂的银河,点缀我一幅浪漫的人生画卷。

谢浩(大气科学学院本科毕业生):有人说人生的第三个七年(21岁)会最终塑造完成一个人的性格。感谢中大让我不断认清自己,让我是我。要说在中大最大的收获,也是最迟来的收获,就是对于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理解。毕业不是结束,考验开始的正是时候,谨记校训和中大人的身份,继续前行!

燕艺丹(心理学系本科毕业生):说来奇怪,中大给我最大的影响,竟是某期牛皮纸明信片上印着的几句中山训词……

毕业前的一个傍晚,我专门跑去看中山先生铜像。我想,在那个历史环境下,中山先生身体力行做出的选择和坚持,也许是对我们最好的馈赠。

余苏林(医院硕士毕业生):在岗位上,见过危重患者来院时,家属担心、求助的神情;见过病情好转时,患者和家属如释重负的开怀笑容;见过病情恶化时,患者和家属的不解和焦虑;也目睹了失去亲人后,家属流下的眼泪。正是因为能够体会这种切肤之痛,我们毅然决然地守护着心里的最后一亩田。纪录片《人间世》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最困难的是,面对这些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不悔初心,救死扶伤!

廖丹萌(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本科毕业生):年6月21日凌晨两点,刚刚结束了6月20日学院的毕业拍照、毕业典礼及毕业晚会。本以为在这个时候写毕业感言会思绪万千、滔滔不绝,但事实是想了好久却不知从何开始……

大学四年是充实快乐的,如今也并没有特别感伤毕业,因为毕竟还有两年需要我去努力面对!对于个别即将要离开的朋友,虽有不舍,但我相信此刻的分别不是终点。祝愿他们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哪怕脚下千山万水、道阻且长。

胡遥(护理学院本科毕业生):中大,是我理想中的学校。作为护理学院为数不多的男生之一,我被这里自由开放的氛围所感染,很快就融入了我的专业。凭借中大广阔的平台与丰富的资源,在学习之余,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丰富了我的阅历和人脉。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学院为我们提供了贴近临床的模拟教具与实验,医院见习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

林蕾蕾(中山眼科中心硕士毕业生):时光荏苒,三年的中大研究生已然到了尾声。从公里外的城市来到这个城市求学,怀揣着对中大的向往,用不懈的努力,在即将离开的时候终于可以说不留遗憾……

感恩在中山大学三年的学习时光。在新的岗位上,我也会一直努力秉承“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做好自己的工作。新的征程,我同样满怀希冀。

黄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回忆起从前上课的时候,每到期末,都会有在图书馆突击复习的日子。每学期最后两周的图书馆一定是爆满的,每次找座位都会让人焦头烂额,每每都想放弃在图书馆学习。但是当在图书馆学习到22:15的时候,闭馆音乐响起,却又觉得有无比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图书馆是个神奇的地方。每年毕业季总会嫌弃师兄师姐吵吵闹闹,在微博或是朋友圈吐槽,但是轮到自己毕业的时候,才觉得,原来都是这个样子的。

刘佳(中山医学院本科毕业生):中山医素来要求严格,学业繁重,五年来做得最多的就是上课、看书、复习、考试。医学生艰苦的培养周期,要求我们严格地自律、自制和自信。学医确实清苦,我庆幸对我而言学习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这让我可以在学海书山里心平气和地潜心研究、享受过程,并收获满满的知识和技能。

李卓男(资讯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大学四年,时光如白驹过隙。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经历过各种酸甜苦辣的事。如果要对整个大学生活作个总结,那么合唱团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起初只是抱着“没事来唱唱歌”的念头加入这个社团,后来却逐渐被各路歌神精湛的歌技、丰富的训练内容以及最最温暖的“家文化”所吸引,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团体,并在大三的时候竞选为团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邱梓豪(哲学系本科毕业生):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的大学生活——大学就是一场未知奇遇,只有敢闯敢想,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大学生活就是,只有抓住机会不断去尝试,才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就,即使失败了也知道自己的短处,增加对自身的了解。大学就是一场奇遇,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还有不同性格的人,所有的东西都是未知而又新鲜的。

白杨(外国语学院硕士毕业生):中大的师生经常让我感叹,原来人可以如此优秀,人生选择可以如此丰富——是双商碾压,也是激励。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下,看着身边的师兄师姐拿国奖、拿世界顶尖高校的offer,看他们去支教、创立公益组织,看他们考上外交部、商务部,投身外交事业,不禁会审视自己的差距,想要和他们一样出色。动力被激发,潜力被挖掘,恍然发现自己也可以做到。如同当年体育课上的长跑测试,若是同一组的人都跑得快,自己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跑出令人惊讶的成绩。

认识i中大

“i中大”寓意“爱中大”,是独立、客观(也很理性)的第三方平台,面向中大在校生和校友,提供最具独特视角的中大信息。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faox.com/dfjs/101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