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神医,妙手回春
——医院(医院)施德福院长
医院重症医学科尤荣开施德福(T.A.Stedeford,~?),英国人。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年,由循道公会差会派遣,医院(医院)院长。年,和宁波斐迪中学英籍女教师施梅甫硕士结婚。年夏,创办温州第一所护士职业学校。年,又开办助产士职业学校。年回国,任院长达32年。为温州人民健康贡献了毕生的精力,邑人名其宅旁巷弄为施公里,并立坊纪念,“文化大革命”时毁。
施德福夫妇
一
走进百年名校——温州市瓦市小学宁静的校园,迎面是一座洁白的美丽小女孩的半身塑像,在苍松翠竹间,底下的基座上刻着:王楚楚以及7D9g4I{1d7]-l5k-I王楚楚事迹。王楚楚塑像后面是爬满青藤的瓦市小学图书馆。谁曾记得在这幽静的图书馆里曾经住着一位活人无数,把毕生精力献给温州人民的健康事业的外国人——施德福。但他的事迹却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王楚楚塑像
施德福年出生于基督教信徒家庭,从小受基督教思想熏陶。年就读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是世界著名的医学教育中心之一,创建于年,在这儿求学或执教过的世界著名医学家大有人在,如第一个将清洁消毒引入外科手术的约瑟夫·里斯特以及发现氯仿可用于手术麻醉的詹姆斯·扬·辛普森等。施德福在这里完成了系统的医学教育,年完成全部学业毕业。
年,施德福三十二岁时,由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差会派遣,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温州,接替鲍理茂,医院院长,医院第五任院长。
初来乍到,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医师要随时与病人沟通,语言不通,如何行医。为了便于施德福院长学习温州方言,当时时任艺文中学、艺文女校校长兼教员的汤联奎,专门为施德福编写《瓯音字汇》。
《瓯音字汇》是按温州方言音序排列的一本汉字字汇,收字余个。《瓯音字汇》收字之多、标音之准确、编排方法之科学,超出比它早出和晚出的任何一本温州方言字汇。根据《瓯音字汇》,施德福很快学会了温州方言,不出半年,与病人交流,应付自如。
二
医院外景
其时医院是浙医院,占地面积近十亩。医院大楼由一个英国基督徒免费设计,大楼长70米,宽23米,由一幢主楼和东西两翼组成,建筑面积医疗用房计平方米;辅助用房平方米。主楼三层,底层是教堂和候诊室,住院病人则从后面进入。东西二翼则是两层,西翼是男住院部,东翼是女住院部。由于当时女病人少些,所以医生办公室、药房、储藏间也在东翼。每年门诊病人一万到二万左右,住院病人二千人次左右。
医院住院大楼
住院病人不论老少病人,也不论患何疾病,均同住一个病房。随后,因产妇增多,在病房分娩,既不方便又不卫生,为了防止交叉感染,遂将产科搬往海坛山脚的艺文中学原址,设有产床约二十张,并配有助产士四、五人。
院内没有分科,医师相当于现在的全科医师,一专多能,内外妇儿疾病均看。专职医师每天上午门诊,下午安排手术。施德福院长上任以后不但要亲自看病,医院。院长统管一切,无论医疗业务、行政财务、人事安排等等,大权小权,一人独揽,一通到底,统归院长一人作主。医院实际出发,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从严治院。
有序分诊,缓急有别。医院每天从7时开始挂号。挂号费30枚铜钱,换取一枚号码竹签。通常有红、绿、蓝、黄和黑等五种颜色的竹签,初诊是红色签,复诊是绿色签,要住院的危重病人是蓝色签,黄色签则由施德福院长亲自诊治,挂号费高于其他竹签。当然,对于穷困的病人可以免收挂号费,连药费也减免,他们领的竹签是黑颜色的。通过竹签,有序分诊,分流病人,使危急病人得到及时诊治。
危急病人,敲钟为号。医院没有通信设备,施德福院长在目前为急诊大楼西边枝叶茂盛的老樟树上挂一口铜钟,如遇紧急情况,以敲钟为信号,召集全院医务人员。敲一下意味着急诊需要内科医师前来会诊;敲二下意味着外科医师会诊;敲三下意味着妇产科会诊;敲四下意味着儿科会诊;重复敲打就意味着危重病人需要各科医师会诊。
挂铜钟的老樟树
竹签与铜钟
规范医疗文书书写。门诊住院均要求详细记录病人就诊情况,以及病人住院病情变化等。门诊病历采用大本笔记簿,将病史、处方记载在簿上,病史以罗马字母拼写的温州方言记载。施德福院长不但自己以身作则,详细问诊,一丝不苟记录,还规定门诊住院病历书写规范,并定时检查。
医院护士
配备专职护理人员,规范护理常规。医院开办时无专职护士,病房护理工作由三十多名男女工友兼做,这其中有一名护工叫潘清如(~),在施德福院长旁边当了九年护工后回到洞头自开诊所,后医院第一任院长。至一九二二年,来了一位英籍护士裴悟,次年,又来了英籍护士薛美德、任若兰;随后,自己培养了护士杨美德、陈舜华、施子哲等,医院有了一支专职的护理队伍。
奖赏分明,嫉恶如仇。有一次,有位工友拿了两枚钉准备回家钉门,施德福院长看见后说:“医院的东西,不能随便拿,你要用,自己花钱买。”从这些小事,也可看出他严于律己和一丝不苟的生活作风。“施院长好坏分明,处理事情原则性很强。内科一位医生替17岁少女检查腹部时,企图施行强奸,虽然未成,院长知道了此事,生气地说:‘你滚蛋,开除。’”白累德高级护士学校年届毕业生李秀兰、李秀珠两姐妹,时隔60年后回忆施德福院长时说。
三
施德福院长来温从事医疗事业三十二年。他以其技艺精湛,医德高尚,作风厚端,勤奋好学,态度和蔼,医院内外普遍的尊敬和病家的信任。那时温州人都说,施德福医师就像神仙一样,他如果医不好,那就真的是没得医了。
他获博士学位后,仍孜孜不倦钻研科学,于医学外,还喜天文。他家中置有高倍望远镜,经常观测天象。仔细观测月球旋转,是否因月球运转直接影响地面气温变化,与热带病学有某种联系。对外科操刀技术,经常认真反复练试。民间传说他操刀的技术准确度能在一叠匀称的纸张上要裁到那一层就能裁到那一层,如果要剖破七张纸,一刀下去,绝不会损及第八张。
施德福院长门诊各科病人都看。手术如白内障、扁桃腺摘除术、乳房癌根治术、胃肠吻合、骨折整复、妇科肿瘤、难产剖宫术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所有的手术均做。而且医院是当时温州医院。施德福院长诊断审慎,无菌操作规范严密,手术娴熟,外科治愈率很高。因而当时不但饮誉鹿城,连丽水、台州等地区慕名来求医者也络绎不绝。
其时温州妇女尚拘于封建意识,不愿来院做难产手术,家属纷纷要求施德福院长出诊。开始他考虑无菌操作原因,没有答应。后来听到有些产妇因在家中难产而丧生,他有动于衷,开始出诊做难产手术。有一个产妇,住房狭窄,厨房床榻同在一室。手术器械在产妇家饭镬里消毒,所用燃料是青柴,烟熏满屋,难以张目,病榻又脏又臭。施德福院长毫无避忌,细心在产床上做完剖宫术,直至取出婴儿确保母子安全。
如遇有紧急手术,则随叫随到。他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热情关怀,遇有贫苦病人,还给予经济帮助,深得病家的信任和感激。“记得某一天临下班,施院长和妹妹在门诊走廊里,发现一个男孩爬在地下,并抱着腹部不断呻吟,施院长诊断是急性阑尾炎,他立即返回手术室,给患孩做手术,并通知住院处一切免费。出院时,患孩的父亲激动地紧握院长的双手,说:‘施院长太谢谢你了,如果不是你及时开刀,我的儿子早就没命了。’施院长从口袋里拿出钱送给患孩,说:‘送你儿子好好上学吧。’”(李秀兰、李秀珠:追忆院长施德福无私的爱心)
因其时温州卫生环境落后,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传染病盛行。当霍乱、脑膜炎、鼠疫等病流行的季节,施德福医生不分日夜地巡诊病人;遇有生理盐水缺乏,就自己动手配制。一九三八年,浙东神学院学生支华欣,忽患流脑,老师请施德福院长来校诊视。他检查瞳孔反映后,立医院,又亲自详诊,抽脊液检查,制定治疗方案,亲自观察病情变化,直到夜深病情稳定后才回家休息。以后常在下班后来病床观察,直至康复出院时,才在他脸上浮现出欢乐的笑容。
他在生活上,对自己要求很严,虽有吸烟嗜好,都在家里吸,在办公室或病房,从来不吸烟。他受聘担任海港检疫工作时,温州海关发给他检疫费,医院,全部拿出归公。
当时,按中国教会规定,英籍人员在中国工作五年,可回国休假一年。施德福院长每次休假期满,总带回一批医疗器械,如X光机、手术台、膀胱镜、食道镜、显微镜之类,使医院医疗设备得以更新充实。
四
“西人东渐,余波荡憾,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年来未有之奇变也。”西医疗效显著,治疗立竿见影,赢得民众的肯定。医院声誉日隆,就医者接踵而至,门诊住院病人爆满,施德福院长等几位外国医师疲于应诊,难以应付。他接任之前,鲍理茂院长已从艺文学校毕业生中选拔一批八名优秀学生,进入医院当学徒。他接任之后连续选拔多批优秀学生以及一些有志从医的温州青年,跟随学医。
施德福院长教课时却滔滔不绝,不厌其详。对学生质疑,百问不厌,有问必答。当时教人体解剖是以猴子代替,他对每个部位的组织结构,神经、血管分布及机体功能等讲得详尽无遗,直至每个学生都领会为止。做各种实验更是一丝不苟。由于他倾注心血,认真教学,先后培育出郑求是、陈梅豪、戚文梁、章梦三、郑叔鸣、王子芬、张雪琴、郑济时、潘贯周、张德辉、倪执平、何其美等一批温州本地医师。既满足了医院本身业务发展的需求,也为后来温州西医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若干年后他们都成为浙南医疗界的名医与脊梁。
学生何其美毕业证书和行医执照
抗战胜利后,医院又聘请汪起霞、周德民、胡旭庚、傅大钧、戚有为、郑志毓等医生协助诊疗工作。他们也受施德福院长面授身教,日医院,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得温州人民的爱戴。
五
医院护理人员的紧缺,施德福院长以“辅助医疗事业,培养护理人才”为宗旨,在其力所能及之下,创办了两所职业学校。
民国十八年()开办温州白累德高级职业护士学校,薛美德任校长,校址在医院附近海坦山下前英国教会学校艺文中学(今温州第二中学)。第一期招收四名学生,通过四年学习,于年7月毕业。薛美德是英国教会派到中国毕业于护理专业的护士,曾在医院担任护士长职务。
民国二十三年()又开办温州白累德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分别由陈舜华、陈梅豪担任校长。
这两所学校学习制度非常严格,规定学习期间不准结婚,如有病事假,毕业后应补足旷课时的课程,才能发给文凭。两校合并上课,由本院医师、护士长任教。学生除学习理论课外,大部分时间安排在病房、产房、门诊工作。临床实习的时间,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年增加。临近毕业时,全部参加临床实习。由于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一开始就成为一支护理、助产的重要力量。
年止,护士学校共办16届,助产职业学校共办7届,培养护士助产士约人。白累德护士职业学校和助产职业学校是浙江省创办的早期医学院校之一。毕业生杨美德、叶美珍、陈舜华、朱德音、施子哲等医院护理部主任,还分赴杭州、上海等地从事护理工作,以及担任要职,为我国护理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
一九四九年五月七日红旗插上温州城,瓯越大地解放了。医院照常运作了四、五个月。施德福院长表示要离院回国,他召集全院医生郑济时、陈梅豪、汪起霞、郑求是、傅大钧、戚有为、倪执平、王志芬、张德辉及护士学校校长陈舜华、总护士长施子哲等十一人开会。会上,施德福院长说:“我就要回国了,医院由你们中国人自己来办,今天请大家选出院长来。”接着,大家议论了一阵,投票选举。选举结果,汪起霞当选为院长,陈梅豪、郑求是当选为副院长。
选举院长后,当选的三人迟迟没有上任。当时的主要顾虑经费无来源,难以维持;工作繁重,医院经验。随后,经院内同事们的一再劝说、鼓励,医院继续办下去。由汪起霞任院长兼内科,陈梅豪、郑求是为副院长,二人分别兼任妇产科、门诊部主任。
同年九月,原医院所办的护士学校、助产学校,医院、医院所办的护校合办。由葛林宗任校长,汪起霞任教务主任,张忠邦任总务主任。不久,这所医院管理,更名为“医院附设高级医事职业学校”,黄问羹兼任校长。一九五二年改名为“温州卫生学校”,现在并入温州医科大学。
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五日,施德福院长回国前夕,医院在护士、助产两校礼堂举行欢送会。市卫生局局长林镜平、葛林宗参加会议并讲了话。之后,“温州市医师公会”也在县学前内地会礼拜堂举行欢送会,本市数百位医护人员参加。公会主席管仲瑜医师主持会议,几位医师相继发言,蒋汉声医师在发言中,表达了对施德福院长在温州三十二年期间,为温州人民所作的巨大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会上,年逾花甲,满头银丝的施德福院长也用纯熟的温州话表达了在温期间,温州人民对他的友好表示感谢。会后留影惜别。随后,他和妻子一同离开温州回国。
施德福院长回国后,民众为了表达感谢,名其宅旁巷弄为施公里,并立坊以志纪念,文化大革命时拆毁,现为瓦市巷弄。
解放后,他回国时,有十余只木箱寄存在实业家吴百亨处。一九八四年经有关部门开箱检查,箱内除一顶蚊帐、两幅完整的人体骨骼外,其余全是书籍。其好学之精神,由此可以想见。
施德福夫妇唯一的儿子大卫(Dr.DavidStedeford),在温度过六周岁,后回英国就学。大卫继承父志,就读医科大学,学医院工作。年5月25日至6月5日,来医院参观访问,并为医师作外科示范性手术。访问期间,与本院达成合作意向以及援赠医疗仪器事项,可惜本院无人及时联系,以致失去机会。
“我和施院长在一起工作,从而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位英国大夫在中国对病人无私的爱,像蚕儿吐丝一样,奉献给中国的病人,处处可体现出来,动人事迹,不胜枚举。”(李秀兰、李秀珠:追忆院长施德福无私的爱心)
施德福大夫兢兢业业为温州人民解除病痛作出有益的贡献,值得温州人民纪念。
写于温州市瓯海区梧田镇南瓯景园22幢室
年8月30日20时完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