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好的治疗方法吗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为了解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经营失败带来的“负外溢性”问题,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了《总损失吸收能力条款》(下称“TLAC条款”)。时隔五年,中国版TLAC规则终于出炉。
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文件”),对我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TLAC达标要求、TLAC构成及合格工具标准、扣减规则等方面予以明确,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年10月30日。
TLAC是总损失吸收能力的英文缩写,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债务工具之和,即银行的“内部纾困”能力。
文件称,G-SIBs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应满足:一是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自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自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
二是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自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自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75%。其中,前者的达标难度相对更大。
上述达标要求和FSB此前制定的标准一致,只不过在达标日期上较发达国家有所延后。据央行此前发布的报告,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G-SIBs,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最迟应于年起,分阶段满足TLAC要求,比发达国家达标要求晚六年。
根据FSB分组,综合TLAC达标要求、附加资本要求、储备资本要求,工行、中行在年初需要达到的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是风险加权资产的20%,农行、建行这一要求是19.5%。
据国际评级公司标普全球年8月25日发布的报告估算,截至年末,四大行距达到TLAC要求还有2.25万亿元缺口。
“由于银行的资本生成速度慢于满足TLAC监管资本需求的增速,上述差距将在未来几年内继续扩大。”标普全球称,导致资本生成速度较慢的原因,可部分归结于新冠肺炎疫情对银行利润造成的冲击。
“假设银行不再进行额外的资本工具融资,我们估计到年上述差距将扩大到5.77万亿元至6.51万亿元。虽然目前中国监管部门已经制定了对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要求,允许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并鼓励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发行的资本工具,但这些措施尚不足以弥合差距。”报告称。
国内首单永续型补充债券是中国银行于年初发行的。据财新记者统计,四大行目前累计发行永续债亿元,其中工行亿元、中行亿元、农行亿元、建行亿元,不排除后续加大发行规模的可能。
按照文件要求,待政策正式执行后,相关银行要加强信息披露,其中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应按季披露,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规模、构成、期限等信息应半年披露一次。目前,四大行只披露资本充足率数据,截至年6月末,工行、中行、农行、建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是16%、15.42%、16.42%、16.62%。
明确TLAC工具标准
除了达标时间和要求,文件对TLAC的构成、合格TLAC工具标准予以明确:对资本工具,要在满足《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基础上,满足FSB关于合格TLAC工具的要求。
对于债务工具,首先明确了不计入TLAC的债务类型,例如负债中的受保存款、活期存款、原始期限一年以内的短期存款等,不可计入TLAC;在此基础上,对TLAC非资本类债务工具的合格标准进行认定,需满足实缴、剩余期限一年以上或永久、含有减记或转股的条款等10条要求。
据标普全球报告,普通股、优先股、次级债、部分高级债务工具都属于合格TLAC工具。
此外值得
互持是目前中国银行业发行资本工具的一大问题。以永续债为例,由于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等原因,银行永续债在投资端一直面临需求不足问题。有业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银行资本补充工具大部分都是银行间互持,其中银行理财持有的规模占比接近六成。而眼下,银行理财正面临净值化转型和存量资产清理,永续债由于期限长,部分银行理财开始调整,永续债供求失衡变得更加明显。
与你我有关的事长按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