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少年长大后怎样了他和方仲永还真

北京专业皮炎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134.html

凿壁偷光这个成语本是用来形容学习勤奋的,成语讲的是一个叫匡衡的孩子为了在晚上也能学习,就凿开墙壁,借用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的故事,这个勤学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呢?不了解汉朝历史的人可能都不清楚,以为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也像方仲永一样就泯然众人矣了!其实不是,这孩子长大以后还真混大发了。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以说《诗》著称。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至丞相,这官儿做得也相当大了。

匡衡祖上世代务农,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资用,但是他十分好学,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他的悟性也不低,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据说人们每当听匡衡解说《诗经》,就会眉头舒展,心情舒畅。

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作为博士弟子,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基本上相当于现在高考考了九年,才混了个三本的学校,好在那个时候学生很少,匡衡也相当于鲤鱼跃龙门了,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大概相当于省级图书馆管理员的职位,但是不要小看这个图书管理员哦,它几乎就是以前最有利于学习的职位了,太祖也曾经当过的,所以在这一时期,匡衡的学问可能有突飞猛进,以至于对《诗经》理解之深名冠一时,我的理解就是匡衡就是那个时候的易中天、纪连海等学问家,虽然没有百家讲坛这样的平台,但是他一定通过其他的场合或者宣传,扩大了自己的名声,以至于连身为太子的汉元帝都对他很青睐。

汉元帝继位后,匡衡也就跟着发达了,官职也进一步高升,先成了博士,官位做了给事中,他还引用《诗经》的道理劝谏元帝,主张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受到到元帝的赞赏,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至此,匡衡以文学封侯,也是古代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是一位儒学大家,但是也非常懂得学以致用,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他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汉朝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经学弘扬道德,匡衡的学问正好与之合拍,因此受到汉元帝以及他的儿子汉成帝的重视,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多有建树,汉成帝时期,他还上书铲除了中书令宦官石显,为朝廷除了一害。但是后来他也被人弹劾,因为在汉元帝封他为安乐侯后,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但匡衡利用郡图之误,自作聪明地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真是学问再大也难以压制内心的欲望呀,有人向汉成帝告发他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于是被免为庶人,回到了老家,重新回到了他凿壁偷光的地方,人生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之后贫困潦倒,不几年就病死了。

那么你觉得该怎么评价匡衡这一辈子呢?我认为匡衡的一生称得上是很精彩的,他由一个贫苦农民家的孩子通过勤奋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人生道路上取得了成功,并且得以文官封侯,虽然也有过错,但是《汉书》中仍然把他列为一代贤相名臣,受到后世景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faox.com/dfjg/12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