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同志什么时候去世的?怎么一点消息也没有啊?”
年7月,王建安上将在北京病逝。但昔日与他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们,却在一个月后才得知这个消息。
图丨王建安
王建安自少年时便投身革命,一生驰骋沙场建立无数功勋。年,他被主席单独授予上将军衔。
既然获得了“独一份”的荣誉,那王建安上将的大名自然是家喻户晓,为何他病逝的消息竟连昔日的战友都无从知晓?为何王建安的灵堂里连一个花圈也没有?
反抗压迫,投身革命
年,湖北红安县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给他取名王见安,希望他能平安长大。
王见安自幼家境贫困,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他却很渴望读书写字。家中无钱送他读书开蒙,他便趁着帮家里做农活的时候,悄悄去请教一位同村的先生。
先生也是个苦命人,十几岁便中了秀才,可又考了十几年一直未能中举。直到三年前,大清颁布了废除科举的诏令,先生深感无望,便带着满心的志向和抱负落寞返乡。幸而家中尚有几分薄田糊口,先生才不至于流落街头。
但耕田始终并非先生所爱。他每日机械的挥舞着锄头只觉得索然无味,心中愈发苦闷。王见安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觉得自己满腹的诗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所以即使当时的王见安还只是个垂髫小儿,先生也并无半分轻视之意,他循循善诱,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倒还真有了几分夫子模样。
可惜当时王见安年龄尚幼,对于先生所说也不甚明白,不过在先生的教导下,王见安不仅学会了写字,还能将许多唐诗宋词倒背如流。
可惜好景不长,王家因为交不起高昂的地租,只得把王见安送去地主家当短工。
到了地主家,王见安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农务,还要给地主家的小孩当侍从。地主家的小孩见王见安衣衫褴褛又少言寡语的,便觉得他好欺负,不仅经常让他给自己当马骑,还稍不如意便对他拳打脚踢。
王见安在地主家生活艰难,但他并没有忘记学习。晚上,他回到牛棚里,便会趁着微弱的月光,将以前学过的字写在草堆上。
后来,地主家的孩子到了开蒙的年纪,地主便为他请了一位教书先生到家里来。每逢先生来上课时,王见安便会悄悄站在门边“偷师”。
一次,他被先生发现了。王见安心中暗道:不好!拔腿就要跑。没想到先生看着眼前昏昏欲睡的孩童摇了摇头,然后示意他进门坐下。
王见安自知不能坏了规矩,便拒绝了先生的好意,仍然站在门边听讲。
后来王见安再来听课,先生便会向他示意。就这样一连过了几个月,王见安又学会了整本《三字经》。
后来地主家的小孩也发现了王见安的存在,便威胁他要将这件事告诉地主。经过先生的一番劝导,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这小孩本性也不坏,读了这么些日子的书,也多少懂了些道理。
可王见安偷偷听课的事还是传到了地主耳朵里。他大发雷霆,将王见安拖至堂中,先是将他羞辱一番,又命人打了他二十大板,将他扔出门去,此事才算了结。
王见安怎能咽下这口气?伤好后,他便趁着个月黑风高夜,一把火烧了地主家的房子。可当时王见安也才17岁,大仇得报后他难免有些害怕。
思来想去,他决定投军,既能报国,又能寻求庇护。于是,他便投身到吴佩孚门下,在部队改名王建安。
王建安在部队待了两年,对这里的军阀习气极为不满,于是便潜逃回家组建了一支农民武装。不久他便与组织取得联系,于年加入了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幡然醒悟,与友反目
11月,王建安参加黄麻起义。和他一同参战的,还有同为共产党员的许世友。这二人既是老乡,又是搭档,在战场上配合非常默契。
后来,他们以“善打硬仗、恶仗”在部队中小有名气,被并称为“山东双雄”。年,他们还一同进入抗大学习。可就在一年后,二人却因为一件事险些分道扬镳,幸而有毛主席从中调和,他们才能握手言和。
图丨许世友
年3月,抗大开始跟随中央的脚步,对张国焘的“反共”行为进行抨击。有人说他下令撤离苏区是“逃跑主义”。
许世友此人个性耿直,心直口快,听到别人这样说便坐不住脚了,直接从椅子上跳起来,指着那人的鼻子喊道:“我不同意!这怎么能叫逃跑呢?”
此话一出。底下的议论声便盖不住了,有人说许世友与张国焘“穿一条裤子”也应该被拉出来批判。许世友气不过,便继续大声的和他们争辩,但终归落了下风。最后,许世友竟被气的直接吐血晕了过去。
躺在病床上的日子里,许世友萌生了脱离党组织,回老家组织革命队伍的念头。更荒谬的是他竟“一呼百应”,有几十个原来是红四方面军队伍的高级将领都愿意追随他,这其中就包括他的老乡王建安。
于是,一群人便开始暗中密谋此事。一个月后,万事俱备,只待夜幕降临,他们便准备不辞而别。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王建安突然顿悟:自己现在的行为是严重违反纪律的,怎么能脑子一热就跟着许世友瞎胡闹呢?于是,他先是对许世友好言相劝,结果许世友油盐不进。
图丨王建安
王建安见此,便趁乱将此事报告给了抗大保卫处。保卫处长哪见过这阵仗,立即将此事上报给了林彪。林彪听闻此讯立即带队来到抗大,召集全校师生紧急集合。
教务主任手里拿着一份名单,站在讲台上来回踱步,嘴里时不时蹦出个名字来。而被点到名字的人,无一例外,都被林彪带兵绑了起来。才一会儿功夫,被绑的人就足足有三十多个。
许世友是最后一个被点名的。点完前面的名字,主任便将名单收了起来。正当他以为自己能逃过一劫时,却听到“许世友”三个大字在他耳边回响。
说时迟,那时快,许世友一个鲤鱼打挺,纵深一跃,便翻身上了屋顶。
“想抓我,先上来再说吧!”此刻的许世友像是被鬼迷了心窍,越错越离谱。
下面的警卫员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就这样僵持了半天。后来还是刘伯承匆匆赶到,一番耐心劝导,才让许世友勉强答应从屋顶上下来,结束了这场闹剧。
被警卫员押着送回窑洞之后,许世友才反应过来,开始大骂王建安和林彪。
图丨许世友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第一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对于涉案人员,他都宽大处理。情节较轻的,批评教育一顿之后便释放了,但像许世友这样带头闹事的,就免不了一顿牢狱之灾了。
经过一年的反省和毛主席的不懈感化,许世友终于意识到自己从前的行为有多么荒谬。刑满释放后,他逢人就说:“是毛主席救了我。在延安坐了一年牢,胜过上三年大学。”
尽管许世友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还是和王建安闹翻了脸。即使打了照面两人也是互不理睬,多年的交情竟因此骤然崩塌。
不是冤家不聚头,抗日战争爆发后,两人竟都到了山东,所掌握的都是武装力量数一数二的军队。可即使是双方的队伍迎面相撞,许世友也总是把头扭得老远,就是不愿意再和王建安有交集。
其实王建安是想要破冰的,他每月好几封的电报发到许世友的驻地,邀请他来自己的营帐小叙,可都如石沉大海一般未有回音。久而久之,王建安也就放弃了。
这两员大将虽然互不理睬,却像两只大老虎一样守护着山东的东西各方。让日军闻风丧胆,不敢轻易来犯。百姓们也因此将他们二人并称为“山东双雄”。
冰释前嫌,攻克济南
毛主席将他们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他深知若是这两位大将不和势必会对抗日工作造成影响。现在正是一致对外的关键时期,怎能让我军内部有这样“不团结”的现象?
可他并没有将二人叫到跟前批评教育,而是导演了一出“将相和”,让他们二人自行和解。
图丨毛主席
年8月,中央经过研判,决定率先解放济南。该派谁去挂帅出征呢?最合适的人选自然是守卫山东多年的王建安和许世友了。正好可以让他二人趁此机会通力合作,消除误会。
此时王建安已经率部在华北作战,收到毛主席的指示,急匆匆赶了回来。毛主席在西柏坡面见了他,并交代到:“攻打济南是我军第一次攻打大城市,此一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攻克济南,是王建安在山东时最大的梦想。现在自己的愿望竟然真的可以实现了,王建安喜不自胜,立刻回答道:“我定不负主席所托,必将率部全力攻下济南。”
“建安同志,有信心是好事,不过若能有人与你通力合作,岂不就能事半功倍?”主席话中这“通力合作”之人便是如今仍在山东驻守的许世友。
王建安也是聪明人,马上听明白了主席话里的意思,回答到:“请主席放心,我知道许世友在山东颇有威望,我定协助他打好此仗!”
“好!”主席从头到尾未提“团结”二字,却又句句都在讲“团结”。
王建安领命后即刻启程,奔赴山东。
图丨王建安
这时许世友腿伤未愈,还在艾山汤养伤。结果中央军委直接给许世友发了一封电报,急招他去山东前线。
许世友收到电报,竟直接蹦了起来,腿伤好了大半。他顾不上其他,赶忙对妻子说:“快,快,赶紧收拾收拾,主席叫我去打山东呢!”夫妇二人连夜出发,狂奔里,天亮之前赶回了山东驻地。
毛主席知道许世友已经到位,便亲自给他写了封电文:知你已到前线,甚慰。
许世友看到“甚慰”二字,便知主席对他寄予厚望。随后他便知晓自己的“副手”已经在来的路上了。这时候他已经顾不上个人恩怨了,暗下决心等王建安来了一定与他冰释前嫌,打好这一仗。
等王建安风尘仆仆的赶到许世友的帐前时,许世友早已经在营帐外等候多时了。见王建安来了,许世友连忙迎上前去,主动和王建安握手。这一握便松不开了,他将王建安拉到账内,为他接风洗尘的酒菜已经早早备下了。
两人开了一瓶陈年的高粱红,话匣子渐渐打开了。
“建安兄弟,自此延安一别,咱俩已经许多年没像今天这样把酒言欢了。过去种种皆非我所愿,就留在今日这酒里吧。”说罢,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王建安自然也一仰脖子,将酒喝得一滴不剩。二人终于了结了多年的恩怨,握手言和了。
结果两位虎将联手,仅用8天时间便攻克了济南。
图丨许世友
两袖清风,为官清廉
王建安上将不仅深明大义,骁勇善战,还一生勤俭节约,为官清廉。他最反对迎来送往,前呼后拥。
年,他曾到厦门视察,军部的领导便想要驱车陪同。王建安见此心中不悦,便问:“你们来干什么?”
领导被这话问得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还是规规矩矩的回答到:“来给首长带带路。”
王建安见他们听不明白,便怒道:“你们去我就不去了!”
领导这才明白过来,王建安上将一向节俭,是自己疏忽了。于是马上带着部下退了回去。
后来王建安的身体每况愈下,医院。有一次他同夫人看电视时,感慨到:“现在的追悼会越开越大,花圈越送越多,实在是浪费啊!我死后,不用为我开追悼会,更别让人给我送花圈。”
弥留之际,王建安再一次交代夫人,他的身后事一切从简,千万不要铺张浪费。
在王建安去世当天,夫人向组织反应了他的临终嘱托,经中央批准后,便将他的骨灰带回家中安葬。因此王建安去世的消息除了至亲之人外无人知晓,自然无人前来吊唁。
结语
王建安上将戎马半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功成身退之后依然关心国事,不图虚名。这份精神值得我们时刻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