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四
青
年
节
强国蓝图已绘就,青春奋斗正当时。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习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集团团委特别推出《创新的青春》主题系列报道。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北省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运行保障部青年团队,看看他们的青春故事吧!
正青春,我们闪亮登场!
(照片左起:赵兴、王建冲、林浩、王皓、张昭)
河北省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运行保障部青年团队研发的“基于云平台融合在线仿真智能调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在年第九届中国(河北)青年创业创新大赛暨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河北赛区)上,荣获“冀青春”集体组技术创新类“集体组铜奖”。该项成果以在线仿真技术为核心,升级智能调控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模拟管道真实运行情况,准确预测气量供销情况,结合多平台信息融合,显著提升了燃气公司监测预警和指挥调度能力。该成果建成落地,达到国内燃气行业信息化先进水平。
河北天然气运行保障部负责公司生产运行的规范化管理、生产调度、应急抢险,以及公司生产运行中的技术改造等工作。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著作权11项。年共有10项成果被河北省科技厅认定为科技成果,荣获2项省级创新成果奖、7项国家级荣誉。其中,“基于云平台融合在线仿真智能调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除在“冀青春”获铜奖外,还获得第二十七界省级一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年全国国企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第一届河北省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
青春的故事
问:恭喜你们的项目《基于云平台融合在线仿真智能调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获得了年度“冀青春”技术创新类集体组铜奖,可以谈一下做这个项目的初衷吗?
答:河北天然气已经成立20年,长输管道近公里,城镇管网余公里,日气量峰值余万方。输气管道的合理气量调配、管线输气能力最大化以及管道应急时的气量控制一直是运行工作中的关键点和难点。最初是靠人员经验进行气量调配,到年前后我们利用离线仿真技术模拟管道工况,逐步依靠软件模型优化调度方案。但是,伴随管道里程增加,用户分输点及分输气量增加,整体气量也逐渐到达输气能力峰值,冬季高峰日高峰时段气量调配风险凸显。尤其是年开始我省推动“煤改气”,冬季用气激增,给我们调度输配带来了巨大挑战。上游气源交接周期为凌晨零点,每天快到晚上12点的最后半个小时最难熬,每日计划用完后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压力往下掉,稍有意外管网就可能会“死掉”(低于工作压力时大量工厂及小区将断供),那几个月基本上每天凌晨1点才敢睡觉,特别害怕凌晨接到电话。建立更加高效、及时、准确、可靠的气量调控体系迫在眉睫。
图片为改造前老应急中心交流会
问:这个项目除了管理需要,还肩负着冬季采暖的社会责任,团队是如何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完成的这个项目?又遇到了哪些困难?
答:接到这样一个任务,我们就犯难了。这个调控体系领导的要求是国内一流,两个冬供之间的时间只有8个月,这意味着需要在8个月时间里建出国内一流的调控和应急中心。我们感觉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同于以往,最开始连项目建成什么样子我们都没有底。但是想起公司第一代建设者仅用1年时间就完成了第一条长输管线的投产通气。我们也要继承前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迎难而上,“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时间是最大的困难,但最棘手的还是如何做到国内一流。什么是国内一流?我们首先要“学”。行业内评价较高的调控中心我们都考察了一遍,挨个看,看明白,学各个单位调控技术特点及优势。然后是“创新”。因为公司有着20年相对成型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又要争创一流,我们不能简单照搬、生硬套用,必须要创新地打造具有河北省天然气特色的智能调控及应急指挥体系。团队经过没日没夜的讨论,最终选定了以在线仿真系统为“大脑”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一套仿真系统决定了项目的成败,我们的甄别与选择格外慎重。通过组织专家评审、找同行业公司有针对性的交流,最终选定了刚进入国内市场的公司,我们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团队。这是个大胆的选择,但我们也有成竹的把握,这个软件在国外已成功应用多年,但在国内是刚进入,是否能适应中国水土,还要看在国内的应用水平,经细致研讨发现这个软件的决胜点一个是汉化界面的易用性,一个就是底层数据接口的开放性。这与我们未来想建的智能化调控系统的理念和方向更一致,从项目投入实际应用的效果来看,正是这个大胆的选择成就了系统行业一流水平的地位,也成就了我们。
图片为团队和国外厂家沟通交流
问:通过团队勇于尝试、敢于拼搏的努力,这个项目达到了行业一流水平,那么奠定一流地位的创新点和亮点有哪些?
答:说起创新点和亮点,第一个就是我们建立交互开放的网络系统,打通了多个平台的数据壁垒,瓦解了公司内部的信息孤岛。公司原有9个系统,相互之间的交互错综复杂。如果不重新规划底层问题,而直接叠加新系统也能完成项目,但是后续的升级或者增加新的需求就会很困难,在线仿真系统作为“智能大脑”的应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权衡之下,我们下决心啃掉这块“硬骨头”,新建数据中台,彻底打通多平台数据壁垒,打造了一副强健灵敏的“神经系统”。第二个是在线仿真系统完全开放的数据接口可以让每个系统都能共享到计算的数据,每个系统又能给仿真提供数据,在交互开放的网络中实现信息的完全共享,系统自我学习、自动计算、自动修正,真正实现了最高效、合理的“智能”应用。“智能”这个词在我们公司不是空洞的标签,而是实打实落地的项目。
图片为现场调度
问: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时代来临,“智能”标签充斥着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您提到的“智能大脑”是如何体现智能的呢?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什么样的便捷?
答:在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只要是个系统就挂上了智能的标签,但什么是智能,什么程度是智能在行业内却众说纷纭而又见仁见智。我们项目的“智能大脑”,是指在线仿真系统将全部长输管道进行完整建模,模拟出管道的全部状态,然后叠加各个节点采集的工况数据、沿线天气、温度数据以及节假日等相关数据后,拟合出管道的虚拟工况。在线仿真就相当于我们的大脑,管道相当于我们的躯干,而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系统相当于我们的神经。神经给了我们反馈,大脑做出判断,躯干执行命令。
项目落地之前,冬季每天晚上6点到8点用气高峰时间,管道接气量及管存调峰供应能力是无法准确预估的,好几次我们发现管存无法坚持,联系上游紧急资源提量,但冬季全国资源紧张,高峰期临时提量协调难度极大。自从调控系统升级后,我们每天早晨就能知道全天的压力趋势,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协调上游增量或下游减量,冬供时期我们再也不用晚上熬夜和煎心,看着压力波动无能为力了。
图片为项目验收会
问:我们听明白了,有了这个系统,我们的工作由被动接受转化成了主动出击,那么这个项目的成功应用可以为天然气公司带来哪些效益?
答:效益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社会效益,这点是最重要的,河北天然气重要的职能就是保障河北省的燃气供应,特别是在冬季,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低压断供的风险。习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的重要思想也是公司的基本社会担当。
二是经济效益,近两年,公司管网冬季运行接近满负荷状态,以前气量到达一个瓶颈就上不去了,再要继续优化上百个下气点靠人的经验不可能完成。有了这套系统,我们可以对部分用户日气量和小时气量进行微调。不要小看这个微调,我们这几年日气量峰值从从万方到万方,再到万方,大幅提升整个输气系统的工作效率,系统的整体调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为公司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助力。
经过访谈,我们聆听了河北天然气运行保障部团队奋斗拼搏的青春故事,感受到了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作风。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赶上了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提倡创新,同时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百花争鸣。我们也要用创新的思想武装头脑,用实干能干的姿态投身到青春的事业中去!
(河北天然气林浩、吕泽涵集团团委创新部刘欣供稿)
青春寄语
创新,并不完全是创造,很多人认为目前的工作内容稳定,没有什么可以创新的,认为创新是创造,是从无到有的变化,这个认识有些局限。河北天然气作为非科技创新性公司,公司规章制度明确,操作规程覆盖的工作内容全面,要找到一个点从无到有的创造是很困难的。新是旧的反义词,今天来看昨天就是旧的,创新其实就是改变旧的东西。可以是改变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比如我们公司,大到无人值守、作业区运营模式的整体转变,小到一个螺丝垫片的改动,其实都是创新。
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很多实质性的创新没有进行提炼归集形成最后的成果,创新的火花还没有燎原就已经熄灭。目前从国家到集团都大力推动创新工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只要有想法、肯努力,相信很多创新都可以实现。
延伸阅读
“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年举办一次,其中“冀青春”青年岗位创新发展专项赛主要面向机关企事业单位中35周岁以下职工,征集在本职岗位上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升级发展和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创新经验及成果。年度“冀青春”大赛我集团共获得2个集体铜奖,4个集体优秀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