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3农业文明与科举制度

一、农业文明

今天,世界上大部分人得以衣食无忧,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中国的农业文明。

——库伦教授

人类大脑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在人类工业革命之前,人口的绝对数量是衡量一个文明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文明只有一百万人口,不仅修不了金字塔和长城,可能连冶金技术、瓷器技术也都发明不出来,因为人们都被束缚在土地上了,只有当少比例的人口数量在从事农业活动时,才有人出来从事工业、建筑业甚至是科技的发明创造。

对于维持人口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对于生产粮食来说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灌溉。

古埃及大多是靠天吃饭,灌溉就靠尼罗河水位上涨;美索不达米亚则依靠修建水利工程,因为那里有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受自然因素影响,两条河流水量远不及尼罗河。

中华文明也不例外,依托于两河流域,并且中国很早就开始修建水利工程了。自古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一段佳话。但传说毕竟不是史实,中国历史记载最早的水利工程是秦国的郑国渠,这里的郑国是一个水利专利的名字并不是一个国家。而秦国正是因为这项工程,帮助秦国灌溉了4万多顷地,让秦国成为关中沃野。

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水利工程当属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不仅当时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在接下来的上千年里,世界上也没有其他的水利工程能与其媲美。

当然光有好的灌溉系统是不能保证丰产的,中国人对于世界农业最大的贡献是垄耕种植法,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发明比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还要大。

垄耕种植,就是将庄家成排种植在垄上,垄与垄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垄的土地要比垄之间沟略高。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在公元前就知道了这种种植方法有诸多的好处。首先,每株庄稼可以独立成长。其次庄稼之间便于通风,不会糜烂;最重要的是这样便于灌溉。

更绝的是,垄和沟在两季种植之间是互换的。每季庄稼收货完毕,要到田里重新耕一遍,这时垄变成了沟,沟变成了垄。这样,田地虽然每季都在种庄稼,但具体到每一垄土地,实际上是轮流修耕,保证地力。

那么欧洲农民是什么时候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17世纪!也就是说,欧洲的农业曾经落后中国两千年甚至落后更多。

由于欧洲粮食产量低,或者说不善于种粮食,欧洲人的谷物消费比较有限。在欧洲的西北部,人们更多的从事畜牧业,并且在饮食习惯以肉类为主。直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美洲带回高产的土豆后,欧洲的粮食问题才能以大范围解决,人口才开始剧增。

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各个文明的竞争中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粮食单产高,同样的土地上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二是有效地灌溉、高效地使用牲畜和多种农用器械,使得种植一亩农田所需要的劳动力比欧洲更少,整个社会非农业人口比例较高。这样大量的劳动力被解放,从事手工业、商业、文化、艺术和宗教活动。

发达的农业保证了从公元2世纪到17世纪的一千多年里,中华文明持续领先于世界。

二、科举制度

我国历代的选官制度按照发展脉络,分为以下四种:

一,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期;

二,察举制,从春秋开始到汉武帝时期形成;

三,九品中正制,曹丕所创立至隋唐;

四,科举制,隋朝至年;

1、世卿制

实行世卿制主要在夏商周三朝,这段时期的官员称为“卿”,所以称“世卿制”。官员由君主直接任命,官职世代相传,父死子继,兄死弟及,甚至有些官员是跟统治者有血缘关系的,有非常明显的家天下的特征,所以在这个时期,出身贫贱的百姓是不大可能谋取到一官半职的,其实这种制度本质上也是一种世袭制,不过对象从君主换成官职,官职被家族世代垄断。

时间到了周朝后期的战国时代,由于诸侯国间激战不断,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迫切需要广纳人才,所以不管有没有真才实学都继承官职的世卿制逐渐不合国家发展,这时候军功制走上历史舞台,尚未统一中国的秦国就是该制度的典型例子,当时各国有很多门客,门客带兵出战,在战场上检验他们的真实才能,获得显赫战功后任命官职,该制度延续到秦朝灭亡,严格来说这并不算是完善的选官制度,是秦国为了富强实行改革的制度,此时的选官制度仍然是世卿制。

2、察举制

到了汉朝,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称为“察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制。汉高祖刘邦下诏招贤,要求地方长官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人,为察举制雏形,后来汉武帝要求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者朝廷,经过试用考核后才任命官职。考核是察举制的重要环节,经考核后由朝廷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拔标准,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选拔的相对公平,令百姓有机会进入国家管理。

由于察举科目多,涵盖了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选拔的范围也较广,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提供了很多晋身仕途的机会。

3、九品中正制

对比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我们不能难发现,这两种制度是很相似的。当然,这两者也是有区别的,最明显区别是:将察举权由地方收归到中央。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察举制中豪门与地方官员营私舞弊的现象。但九品中正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所以到魏晋时期竟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样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二十几年就发生了北方六镇军人的叛乱,北魏随后分为东魏和西魏。至于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摆脱军事贵族的控制,从大同到洛阳好让这些军事贵族远离他们的大本营即北方六镇(大多在内蒙古),以便更好的控制他们。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引起了鲜卑贵族的不满意,随后就发生了叛乱,直接导致北魏灭亡。可见这些豪门士族不仅影响底层人士的进阶之路,更是皇权的一大威胁。

这段历史很乱,我来梳理一下:北魏灭一分为二,宇文泰建立西魏,定都长安;高欢建立东魏,定都邺城(今邯郸境内)。西魏是北周的前身,东魏是北齐的前身,北周最后又灭了北齐。北周后来被隋朝取代,隋朝又灭了南边的陈朝,隋朝终统一天下。

北周地处西北土地贫瘠为什么会灭了比较富裕的北齐呢?除了一些适当的政策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北周人才济济。说到这里咱们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独孤信。独孤信堪称史上最牛老丈人。他的女婿分别是:宇文泰的儿子是大女婿;四女婿是李虎,李虎有个儿子叫李渊;小女婿是杨坚就是后来的隋文帝。

这些豪门在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下,迅速成长起来并强强联手最后形成一个强大利益的集团,即关陇集团。

从豪门到皇帝的杨坚深知九品中正制的危害,也深知这些豪门惊人的能量,为了稳定自己的宝座,他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4、科举制

科举制不唯门第出身,士人可自由报考,择优录取进而跻身统治阶层,参与帝国的治理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公元年,隋文帝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打破了豪门士族对仕途的垄断。中国选官制度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提到隋文帝大家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怕老婆”,独孤皇后一声吼,老杨那是抖三抖。其实看到上文的内容,我们应该清楚杨坚害怕的不是独孤皇后而是她背后的关陇集团。

隋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朝代,也一个很富裕的朝代,“寓富于民,不藏与库”就是隋文帝所说。隋炀帝更是有雄心壮志,他们又怎会任由豪门士族发展壮大进而威胁自己的统治呢?于是,他们迫切地想要改变豪门士族对政治的垄断,这也完全符合中小地主阶层的利益。有改变的阶级基础,也为了自身的利益。于是在隋朝,科举制就应运而生了。

隋炀帝时期所设立的进士科,被视为是科举制诞生的标志。

由隋炀帝开始到之后的武则天、唐玄宗等开始了与豪门士族曲折漫长的斗争过程。豪门士族在中国历史上最终被消灭,科举制居功至伟。

科举制在隋唐逐步完善后,就成了历代帝王选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径,一直到年清废除,持续一千三百多年。

这就是我国历代的选官制度,每种制度的诞生和结束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制度有时只是一种外在变现形式而已。而在这些众多原因之中,经济原因往往又是最根本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faox.com/dfxs/95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