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一个儿童机构,有这么一幅画,题目是“你做好上幼儿园的准备了吗?画上有五幅图,每一幅图代表一种幼儿园入园必备能力。第一幅是我会自己吃饭穿衣上厕所;第二幅是我会交朋友;第三幅是我会表达我的情绪;第四幅是我会使用语言(很有意思的是,配图是一个小孩在大哭,因为当孩子的语言能力不足时,他们常常会用哭闹、打人等方式来表达);第五幅画,我会轮流和分享。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自理能力外,其余四项都是与儿童心理社会能力发展相关的内容。
为什么国外幼儿教育对儿童心理社会能力发展方面如此重视?有研究发现,在幼儿园时期合作、分享、帮助别人、解决冲突等社会心理能力发展比较好的儿童,长大后会接受更多的教育(完成高中学业,上大学的比例都更高)、找到全职工作的比例更高。这也就在一方面要求孩子从小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接触很多人。但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有那么多朋友,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很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在交际方面出现问题。父母们要学会放开手,让孩子自由寻找玩耍的小伙伴。
1、不要做挡箭牌
经常会看到一些小朋友见到陌生人,就躲在父母的身后。即便是亲朋好友,孩子也会害羞躲起来。父母为了缓解尴尬,便会替孩子解释,“孩子比较胆小、腼腆”。其实这样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不向他人问好也没关系,反正父母会为他解释”的心理。而且,父母口中“胆小、腼腆”的标签会让孩子潜意识地认为自己就是那样,十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2、不要约束孩子
孩子正和小伙伴玩得尽兴,结果父母突然过来就大发雷霆:“让你打扫房间,打扫好了吗?就知道玩!”“每天一小时练琴,你完成了吗?”“还在玩!快去做作业!”父母们的这些举动不仅让孩子瞬间失去玩闹的快乐,还会让孩子在小伙伴们的眼中很没有“面子”。父母可以等孩子回家,和孩子约好下一次的玩耍时间和练习时间,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了。
3、不干涉孩子交友
有些父母喜欢干涉孩子的交友,以致孩子很难交到朋友甚至没有朋友。在这个合作的时代里,没有人能离开群体、离开人际交往,孩子也是如此。没有朋友的孩子,其内心势必会产生对友谊的极其渴望,行为上的孤僻与内心中的渴望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只有孩子拥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可能有健康的人格。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孩子也不例外,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让他拥有自己的小伙伴,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