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区域性银行期待迎来转型突破。 1月15日,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绩效提升主管合伙人吴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区域性银行创新需聚焦于基础客户及基础业务,做好客户深耕,建立更透、黏性更强的关系,能够提供更贴心、更有温度的服务。所有的创新,都要围绕着巩固现有的优势来展开。” 同时,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区域性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势在必行。“一是勇于创新变革,尤其是需要做好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二是融合变革,通过迭代和微创新的方式,持续应用到金融科技与业务管理的结合上,比如信贷业务流程的改变等。”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战略咨询领导合伙人张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转型变革在即
安永于1月15日发布《兴于变,立于恒,成于行:区域性银行在数字化变革时代的转型策略》报告,指出深耕基础客户及基础业务,推动自我迭代创新将成为当前环境下区域性银行应对业绩下行、行业分化加剧的压力,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的关键。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首席合伙人、亚太区金融科技及创新首席合伙人忻怡表示,中国的银行家们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变化与压力——新常态深化期“危”、“机”并存的经济形势,后利率市场化时代下行业分化变革的加速到来,数字化创新背景下银行业务模式的颠覆性重构,以及前所未有的监管风暴、快速演变的客户行为、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造就了二十年来银行最为严峻的经营环境。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区域性银行必须尽快做出发展的选择。 安永报告指出,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区域性银行(报告主要涵盖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高速发展,数量已达到家,占中国银行总数的58%,总资产规模占整个银行业的1/5(22%),对本地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自年以来,宏观经济三期叠加伴随着国际经贸形势巨变、利率市场化、监管趋严和异业竞争,给银行业带来了剧烈冲击。 报告首次发布银行业综合评价指数(CEI),该指数由规模增速、ROE、不良率三大指标构成,以评估银行业综合业绩表现。在过去6年中,银行业整体业绩下行明显,分化加剧,这种趋势在区域性银行中表现更为强烈,区域性银行正面临比银行业整体更加严峻的危机。同时通过对至年CEI排名靠前的银行进行分析,安永发现“好银行”的特点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彻底打破区域性银行长期以来的路径依赖。 张挺表示:“欠缺与时俱进的战略选择、不法常可的商业模式、丰富多样的盈利手段、极具特色的明星产品、快速响应业务需求与助力业务发展的数字化科技创新能力等都是制约银行变革不可小觑的重要原因。在剧烈的变革驱动下,国内中小银行将再次迎来新一轮后来居上,弯道超车的契机。数字化时代下银行商业模式变化和数字技术革新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也使得大量中小银行面临重新转换赛道的机会。”遵循三大战略
报告重点指出,区域性银行应回归本源,以打造独特竞争优势,成为客户首选、卓越的精品银行为目标,遵循三大战略来制定未来中长期的发展规划: 一是“压舱石”战略。安永观察到,对于体量尚小、资源不足的区域性银行而言,基于本地优势与先天资源,与自身“门当户对”的客户才是值得长期专注、深耕的目标客群。区域性银行可基于不同类别客户的特征,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筛选符合自身经营发展特点的基础客户,深耕细作,形成稳定坚实的压舱石。 二是“护城河”战略。安永认为,区域性银行应转型为“护城河”驱动的业务模式。区域性银行需优先发展能牢牢黏住基础客户,满足客户核心需求的核心基础业务,做深做透;进一步以基础业务、明星业务、综合业务三大类服务全程辐射开来,用“务实且走心”的基础业务,与基础客户建立“相伴终身”的长期关系,再谋求“光鲜亮丽”的明星业务和“追求利益”的交叉销售业务机会。 三是“助推器”战略。安永认为,在数字化时代,区域性银行可在产品、服务,乃至组织、流程、管理机制等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凭借“聚沙成塔”式的微创新和持续的迭代优化,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 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尤其是区域性银行,在资源、人才、技术储备等方面存在短板。吴钺认为,“区域性银行可采取联盟的策略,在分析客户数据的基础上,和一些具有客户优势的互联网公司展开合作。同时,在技术开发与创新方面,选择与相应公司合作,形成一个好的生态圈,并在圈里占到一个更有优势、有利的地方。” 此外,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为区域性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张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区域性银行可把握如下机会: 一是产业升级与创新机遇,长三角的产业创新会从上海的一些核心城市向周边区域延伸或布局,这些布局大概率会落入不同区域性银行的经营区域里,进而带来各自分工。 二是人才的流动,核心城市的周边城市对人才吸引的优惠政策带来了人员流动,这些地方的区域型银行也能够发展零售业务,具备为人才提供相应金融服务的优势。 三是银银合作,区域整合过程中,会有一些跨区经营等形式出现,或会产生新的机遇。来源:国际金融报
组稿:马嘉辛
本文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