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家教,
最优的气质是教养,
最美的爱是学会感恩。
这些你都教给孩子了吗?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都会教孩子唱儿歌《我的好妈妈》:“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啊!妈妈妈妈快坐下,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让我亲亲您吧,我的好妈妈……”父母在教孩子唱这首歌时,其实就是教幼小的孩子如何感恩。
幼小的孩子会为下班回来的妈妈泼泼洒洒地递上一杯水,会跌跌撞撞地为爸爸妈妈拎拖鞋,会用稚嫩的小手为爷爷奶奶捶捶背。但如今大多数家庭中,孩子可谓是“位高权重”。全家人都围着一个小家伙转,孩子时时刻刻都扮演着被爱的角色,要什么家长都会千方百计得满足他们。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家长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渐渐地大多孩子变得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更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和感激他人。
人要懂得感恩才会幸福。父母以辛勤劳动挣得的血汗钱供养着孩子,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凝结着父母的心血,但现在不体谅父母难处、缺乏感恩之情的孩子屡见不鲜。在我们周围常常会听说孩子上中学见同学配了手机,也要求父母给自己配;甚至有些家庭条件好些的同学用上了电脑,也不考虑自己家庭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哭着、闹着向父母要电脑;还有的同学比吃比穿……这些不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在物质追求上随心所欲,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高标准、严要求”的不正常现象,是孩子缺乏“感恩”之心的体现。孩子没有“感恩”之心,不知道体谅父母的难处,一方面是孩子自身的虚荣心作祟。为求在同学中有面子,便不顾父母的辛劳。你攀我攀他也攀,你比我比他也比,攀不出高低,比不出上下决不罢休。至于父母是省吃俭用,还是借钱举债一概不管不问。另一方面是父母自身过于溺爱孩子所致。做父母的往往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百般呵护,小心伺候。总认为自己亏点、苦点不算啥,千万不能亏待了孩子;自己有没有面子无所谓,千万不能让孩子没面子;自己受点委屈含泪忍忍,千万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从不说半个“不”字。长此以往,孩子的虚荣心就会越“喂”越大,“感恩”之心也就变得越来越麻木。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别人是很重要的事。如果父母一味的溺爱,孩子不懂回报,就会无法无天,让人痛心不已。曾听过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境十分贫寒的他,父亲早逝,弟弟还在上学,可他大学毕业后还坚持要读研究生,逼着母亲要钱,母亲只得去卖血……这个故事让我们的心情很沉重,这是一个自私的孩子,他的成长,需要母亲的鲜血去浇灌!还有一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一位同学在家一直娇生惯养,一次,妈妈因生病耽误了做饭,她竟然大发雷霆。妈妈躺在病床上泪水涟涟,伤心不已。这位妈妈当时是多么痛心啊!自己对孩子的拳拳爱心换来了什么呢?教会孩子懂得感恩,是父母的责任之一!一个连父母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爱谁呢?
当孩子得到了比他们需要多得多的爱,家长则丧失了教育的功能。有的家庭由于种种原因从小对孩子百依百顺,没有任何约束,家长在孩子眼中毫无威信,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们品尝寒冷,他们就不知道温暖可贵;不让孩子品尝挫败,他们就不知道成功的艰难。父母对孩子过多关爱实际上是剥夺了他们体验负面经历的机会。他们只有经过苦中苦才能寻找到甜中甜。
我们做父母的要谨记: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多与孩子交流,用家中发生的事情启发孩子学会用感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家长的付出。
做家长的更应多掌握些科学的家教方法,不对孩子放任自流。当孩子的,也要多为父母设身处地地想想,适时参加些日常劳动和生活体验,善于理解父母的苦衷,积极改变爱慕虚荣的心态,真正成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好孩子。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会感激别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觉得拥有眼前的一切既快乐又幸福。周末去理发,理发师家一个十多岁的儿子系着小围裙忙着招呼客人,帮客人洗头,打扫剪下的碎发。看着他忙碌的身影,理发的客人都夸他。理发师一脸幸福地说,他的孩子很懂事,上小学五年级,学习成绩非常好,周末做完作业,就来理发店帮忙。看着他们一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的样子,真让人羡慕!
感恩之心,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通过感恩教育,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付出带给自己的快乐。当孩子们感到他人的善行时,就想到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使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到“给”永远比“拿”愉快!
成长之路,孩子要学会感恩与尊重,
让感恩,形成一个重要仪式,
让孩子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
让感恩成为爱的最好方式!
文
右所中心小学李丽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