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呼唤游北京南锣鼓巷偶感

历史的呼唤

——游北京南锣鼓巷偶感

今年9月初秋,我登上了去北京的列车。

我这一辈子因公去北京不下百次,但专门去北京旅游仅有两次,一次是年10月陪爱人游了长城、故宫、颐和园,一次是年10月陪爱人游了鸟巢、水立方、北京博物馆和北京大剧院,所以对北京了解极其肤浅,尤其是对老北京是个什么样子,几乎一无所知,总想了解一二。这次来北京,就是想专门看看老北京的风采。

北京的南锣鼓巷名气很大,所以成了首选。来之前我还专门做了一点功课,在网上搜了一下“南锣鼓巷”。

原来南锣鼓巷在明清时期就出了名,当时成名主要是那里住着许多达官贵人,其中不乏王爷、将军、大臣及社会名流,如亲王僧格林沁、总督洪承畴等。而今出名则是北京人将南锣鼓巷赋予了新的内容,打造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我北京的弟弟、侄儿还有两个老同事陪我和老伴一块游南锣鼓巷,那天北京出现了少有的蓝天白云,秋高气爽,心情格外兴奋。

当我们来到南锣鼓巷口时,就看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高高耸立的美丽牌坊,我仰视上面横排的四个金色大字“南锣鼓巷”,就有点跃跃欲试的感觉了,真想一下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睹芳容。

只见巷内人头攒动,熙攘的人群慢慢地向前挪移着,我吃力地伸长脖子,在人缝中张望着巷子两边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群。

那些古老而庄严的房子一字排开,看不到头,好生气派。那灰色的墙、灰色的瓦,还有那高高翘起的灰色的檐棱,点缀着各种颜色的几何图形,彰显着老北京的粗壮、沉重、肃穆的古老沧桑,不禁让我肃然起敬,啊,古老的北京城原来你是这样,这虽然只是你的冰山一角,已让我对古老的北京产生了强烈的敬畏之心。

看着这古老的灰色艺术,我们仿佛实现了时空的跨越,身临其境地置身于昌盛无比的明清时代,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无法用金钱丈量的遗产是如此神奇与伟大。

巷内这么多人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我以为南锣鼓巷一定是一个非常清雅、幽静的去处,那里的四合院静静地伫立在巷子两旁,等待着游人的到来,一杯茶,一声问候,然后再步入院内喝茶、聊天、看书、漫步,或高谈阔论,或绵绵细语,尽情所爱。街面上偶尔有几家小商铺卖着北京古老的、或现代的一些手工艺品,游客在柜台旁静静地观赏着,或面带笑容地与卖家讨价还价,也偶尔看到几家卖老北京小吃的小吃店,有游人在指指点点,选择自己爱吃的小吃。而大量的店是茶馆、咖啡馆,也有一些学做陶瓷、泥人、刺绣的生活体验馆,让游人尽享其乐其趣。街上也有很少的人在闲庭信步,若无其事地看着过往的来人,谈论着他们感兴趣的世界、社会、人生、爱情、家庭、故乡,尽享巷内的幽静与悠闲。这就是我想象中的南锣鼓巷。

然而现实与想象的反差如此之大,只见这里人声鼎沸,人流如潮

,我们被逼地被人流卷着向前移动。那种无奈与那些漫不经心的陌生面孔比肩而过,让我们游兴索然无味。

此时,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巷内的游人几乎青一色的年轻人,我和老弟似乎成了他们身边的另类,走完了这条巷子都没有发现另外的老人。

侄儿告诉我,如今的南锣鼓巷是北京年轻人的最爱之地,尤其到了晚上,年轻人在这里喝酒、聊天、唱歌、跳舞,几乎把巷子闹翻天。听了侄儿的介绍,我真有点哭笑不得,在这歌舞升平之中,我们流失了什么?

这应该也算是一种文化,年轻人也该嗨嗨,可这个肩负传承老北京文明历史的南锣鼓巷似乎并该不是他们闹着嗨着的地方啊。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这里既然有这种营生何乐而不为呢?

我是怀着对老北京历史、文化无比景仰的心情来南锣鼓巷的,我是来领略、浸润老北京历史、文化的,不是来看那些人穿着暴露服装、手里拿着北京小吃招摇过市的。也许是我老了,落伍了。

看着这些充满巷子的年轻人,我的心有点凉,孩子们是为老北京的历史文明而来吗?

我已被喧闹弄得有点烦躁不安,侄儿看出了我的心情,他说:“叔,中央戏剧学院在这个胡同里,我们去看看。”

这是一个叫“棉花胡同”的巷子,往巷子里走不到一百米,便是中戏的校门,学校安静得能听见落叶掉在地下的沙沙声,我伸着头往里看,一个人影都没有,侄儿说这是老校区。啊,这里原来是一个沉睡了的中戏,不过她的安静让我的心情好了许多。我们在校门前留影,算是到此一行,也许在我们的脚下,正是陈宝国、陈道明们曾经走过的路呢。

我们从胡同又回到了南锣鼓巷,巷子里所有的四合院都是大门紧闭,老弟很想进去看看院子里的情形,可就是进不去。侄儿说南锣鼓巷的精华、精彩都在院子里,老弟朝一个四合院的门缝里往里看,什么都没有,侄儿说的精华精彩也许在晚上。

我们失望地继续前行,我想找个咖啡馆或茶馆坐坐,大约走了近两百米,终于找到了一家星巴克咖啡馆,当我们推门进去一看,简直惊呆了,天哪,只见厅里面站满了年轻人,不要说坐,连站的地方也没有了,年轻人大声嬉笑,并不在意这种环境,我们立即退了出来,难道这就叫老北京文化?

大凡有名的旅游点,他的名字都是有故事的,没故事的也给编个。可是我问了一个站在胡同口的中年人:“你是本地人吗?”中年人说是,我又问:“南锣鼓巷为什么叫南锣鼓巷?”中年人上下打量我好一阵,他那奇怪的眼神让我退了一步。只见他沉沉的挤出了三个字:不知道。我心里也还了他三个字:没文化。

南锣鼓巷住过很多达官贵人,不可能没有故事的,也许是北京人的直率与厚道,按照巷子的地形特征,直来直去地给这里取名叫南锣鼓巷,不像杭州人那么精明编出了一个白蛇传的故事,让西湖一举成名。

其实资料上已有介绍,南锣鼓巷得名就是依据地势特征而定的,这条巷子还并排着十多条胡同,酷似一条蜈蚣,所以原来也叫蜈蚣巷。资料上还显示,这条巷子里的胡同住着很多名人,除了封建王朝的达官贵人外,还住过很多伟人,如宋庆龄、齐白石、茅盾、郭沫若等人,这一个个伟人都是南锣鼓巷的历史闪光点。

然而,这些胡同的冷清让我不寒而栗,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呀,你固然如此厚重、悠远,但是当你面对被商业化的文化,你依然十分脆弱,你还是经受不了它们强大的冲击,你终于还是被淹没在了充满“铜臭”的浪潮中。那些腰缠万贯的投资人,那些星星点点的小商人,站在老北京文化的躯体上,千方百计追逐着自己的利润。不知道他们是否想过,如何把赚钱和传承有效结合的问题?

商人们赚了钱,乐了,年轻的孩子们嗨了,也乐了,可老北京的文化却变味了。我们是否想过老北京文化的脉搏在哪里?

我们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被人流从巷头挤出了巷尾,这就是我们的南锣鼓巷一游。回首凝视那仍然人流如潮的巷街,万般感叹:庄重、厚沉、美丽的南锣鼓巷,具有悠久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南锣鼓巷,如今你已被那汹涌澎湃的商业大潮冲得遍体伤痕,你承受着商业的掠夺也让传承者更加麻木,这就是更为可悲之处。

唉,太多的遗憾,太多无奈的遗憾。

一个时代造就一种文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然你改变不了它,你就去适应它,我何必杞人忧天。

我在想,一个好端端的南锣鼓巷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也许是投资者的初衷就出了问题,南锣鼓巷是传承、弘扬民族历史文化,成为人们世代相传的精神乐园?还是借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大发其财?难道我们不能把两者有机融合吗?

我想这是留给智者们一个重大的课题,既保护、传承了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又满足了现代商业的本质追求,让南锣鼓巷更加“正能量”一点岂不美哉!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什么中药可以
白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faox.com/dfls/5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