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安萍治疗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32039/
(奏折)
乾隆四年,公元年。
乾隆皇帝收到了工部递上来的一封奏疏。
皇帝日理万机,一天到晚的奏疏成千上百封,皇帝纵然是都会看,但也难保每一封都认真看,更何况,清朝的大臣们,还很喜欢上“垃圾”奏折。
什么叫垃圾奏折呢?就是有些大臣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他就是喜欢给皇帝写奏折,有事儿他写,没事他硬凑也要写。
比如,康熙年间,闽浙总督觉罗满保,他每次给康熙皇帝送礼,都会附上奏折一封,所以康熙皇帝打开觉罗满保的折子,基本上都是这种内容:
满保:皇上,我给您送了一些芒果。
康熙:不爱吃,别送了。
皇上,我给您送了一些西瓜。
康熙:不爱吃,别送了。
皇上,我听说你爱打猎,我给您送了一批土著猎人。
康熙:......
工部尚书王鸿绪,则喜欢给康熙皇帝送书,所以他的奏折往往是这样的:
王鸿绪:微臣找到了一本好书,送给您。
康熙:知道了。
王鸿绪:上次送您的那套书还有第二部,也送给您。
康熙:行吧。
王鸿绪:皇上万安,我又找到几套好书,一并送给您。
康熙:...
王鸿绪:皇上,上次送您按那套书的副本我也找到了,也送给您。
康熙:...
王鸿绪:皇上,我又找到一本新书!
康熙:无用!
觉罗满保和王鸿绪这种,勉强还算是有理由给皇帝写折子,因为你给皇帝送礼,那你总得知会人家一声,那么接下来这两位仁兄,他们的折子则更加无厘头。
(青年康熙朝服像局部)
比如,河南巡抚赵弘爕,他很喜欢跟康熙皇帝汇报天气状况,他的折子,通常是这样的:
赵弘爕:皇上,我这边下雨了。
康熙:知道了。
赵弘爕:皇上,我这边又下雨了。
康熙:朕知道了。
赵弘爕:皇上,我这边雨下的挺大的。
康熙:?
赵弘爕:皇上,下雨了,下雨了,我这边又又又开始下雨了。
康熙:...
赵弘爕喜欢频繁的汇报雨情,而雍正一朝的大臣孙文成则喜欢无事问安,他的奏折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孙文成:皇上,您好啊。
雍正:嗯,朕很好。
孙文成:皇上,您好吗?
雍正:嗯,朕挺好的。
孙文成: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很好。
孙文成:皇帝,您好吗?
雍正:???
孙文成:皇帝,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还胖了一点。
通过这些奏折,我们大概也可以想象的到,这些每天日理万机的皇帝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雍正帝读书像局部)
所以很多时候,康熙也好,雍正也好,他们看奏折基本上就是大致看一下,没什么问题就批复“知道了”就算完事儿了。
乾隆一朝,上折子的大臣也很多,上那种“垃圾”奏折的大臣也很多,但乾隆似乎比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更有精力,基本上每一封奏折,他都会反复阅读,确定没有任何问题才肯罢休。
比如,工部递上来的折子,内容是这样的:
工部修缮太庙灯损,用银三百两,并二百串钱。
一般来说,太庙里的灯坏了,工部花钱去修缮,这属于琐事,而且是那种小的不能再小的琐事儿。
如果乾隆皇帝工作认真,不愿意把这事儿当小事儿,那么这封折子的内容,本质上也没有什么问题。
皇家园林既然有人住,那就必然有损耗,有损耗,那可不就得花钱去修吗?
内务府每天花钱花的和流水一样,区区几百两银子,实在是微不足道。
然而,素来精明的乾隆老兄却察觉到了其中一些不寻常的端倪。
要知道,古时候太庙里的宫灯,不是现在的电灯,也不是那种造价昂贵的水晶灯,而基本上都是纸糊的,别说修补一下灯纸,就算是换一个全新的,那也不至于花三百两银子啊。
(宫灯)
于是,乾隆立刻用朱笔在折子上进行了问询:
就是修个灯,怎么能花掉这么多钱呢?
折子发还工部,工部很快就有了回复,工部表示,皇上明鉴,修灯的确是花不了那么多钱,之所以修灯花了三百两,是因为这三百两是预支银,意思就是先从内务府支取三百两银子用着,用多少算多少,用不了剩下的,就会退回内务府。
这个解释,实在是很充分,很合理,如果是一般人,那还真就被糊弄过去了。
然而,以乾隆皇帝心思之缜密,他肯定是要再研究的,他按照工部的说法,立刻就查阅了工部历年来支取银子的记录,发现都是有出无还,今天支个三百两,明天支个二百两,从来都是只拿走,没还过。
得知这个结果之后,乾隆很生气,因为他猛然发现,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工部和内务府一定是相互勾结,虚报假账,从中牟利,这些年来不知道黑了他乾隆多少银子。
一次两次没关系,十次八次没关系,可聚少成多,聚沙成塔,几百两几百两的累加到一起,这也是不少钱呐。
想来,工部的官员们也没有想到,乾隆老兄竟然能这么认真的去阅读每一封奏折,所以他们支取三百两银子的奏折交上去,根本就没想过乾隆会看,结果乾隆还真看了,但他们仍然是有恃无恐,临时编造了“预支银”说法妄图诓骗皇帝。
工部的大臣们认为,皇帝兴许就是一时兴起,不会抓着这件事儿不放,所以只要随便编个借口糊弄过去,就算是万事大吉了。
可他们不知道,他们摊上的这位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最难对付的皇帝之一,谁要是想跟乾隆耍心眼子,那谁可就要倒大霉。
(乾隆皇帝写字图局部)
不过,即便是被皇帝发现了,工部的官员们仍然以为以前的那些黑账,都已经成为过去,无法再调查取证,皇帝就是要拿这三百两银子说事儿,也不过是上朝的时候训一顿,难不成还真要把我们给怎么着?
事实证明,大臣们的想法太过天真了。
因为这三百两银子的虚报,乾隆皇帝勃然大怒,他把工部的所有官员全都处罚了一遍。
工部尚书喜塔腊来保,工部侍郎阿克敦被皇帝降职,余下一干工部官员也无一幸免,均被罚了俸禄。
工部的官员们心里叫屈,他们认为不过是几百两银子的事情,至于被皇帝这么收拾吗?
其实,还真至于。
因为,乾隆皇帝在乎的从来就不是你贪污了多少两的银子,皇帝在乎的,是臣下们欺骗了他,而且在被抓包之后还想要蒙蔽他。
作为封建帝制时代的集大成者,乾隆皇帝的内心是强大的,但也是极度敏感的,这个帝国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波动皇帝的内心和情绪,从而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官员们应该庆幸,他们是落在了乾隆的手上,如果是落在雍正手里,脑袋早就搬家了。
当然,这样的事情,不止这一件。
乾隆执政中期,有一位地方官员(史书没有记载姓名)向皇帝上了这样一封奏折,内容大概如下:
臣在地方工作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弊政,正在给皇上您写这个奏折的时候,地方上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也向我报告了这个事情,他们说的和我了解的情况基本一致,所以这事儿需要您来圣裁,看一看怎么处理。
(一封奏折波澜微起)
布政使,主管地方财政,是从二品大员,按察使,主管地方刑法,是正三品大员。
这个布政使和按察使,在地方上已经是高官,但他们仍然需要向给皇帝上奏折的人汇报工作,那么至少说明,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地方官员至少是个巡抚或者总督。
地方上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地方大员发现及时,联名向皇帝报告,这封奏折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妥的,但是乾隆看完之后,却突然大发雷霆,狠狠的训斥了这位官员一顿。
乾隆不是精神病,他不会无端端的和地方上的一位封疆大吏乱发脾气,所以皇帝的震怒,一定是有原因的。
什么原因呢,我们要从这封奏折的内容入手。
我们来看,这位地方官的奏折内容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地方上有祸事发生,需要皇帝裁定,第二个主题是,发现祸事的不止自己,布政使和按察使也发现了这件事情。
而在乾隆皇帝看来,这第二个主题的优先级,明显要高于第一个主题,甚至有可能,这第二个主题,其实是这位上折子的地方官员捏造出来的。
地方官员发现了祸事上报皇帝,那固然有功,但问题是,同为地方要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领朝廷的俸禄,也每天上班下班,你俩怎么就没发现这件事儿呢?
那你俩没发现,你俩就是失职,你俩失职,那就免不了要受到处罚。
所以,很大概率上,是这位地方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功劳,又为了帮助同僚不受惩罚,所以顺带在写奏折的时候也把这个两位仁兄的名字给带上了。
你看,我先发现的,但是他俩也发现了,所以我们都有功劳,我有首功,他们是次功。
说白了,这完全是这位地方官员的顺水人情,也说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的确做得不到位。
这个操作,实在是高明且隐蔽,但还是被堪称细节控的乾隆皇帝给发现了。
乾隆皇帝十分生气,随即在折子上批复道:
你先发现的,他俩后发现的,你写奏折的时候他俩正好来给你汇报这件事儿,所以这事儿属于你们仨一起发现的?这种事千百年也遇不到一回,怎么就这么巧!
(弘历围猎图局部)
很显然,乾隆并不相信这位地方官的说辞,而且还不客气的指出了他的小心思。
这不是乾隆吹毛求疵,而是因为,从康雍乾三朝以来,清朝的皇帝们都十分注意打击“朋党”现象。
所谓打击朋党,就是严禁大臣们拉帮结伙,形成攻守同盟或者政治团体,因为在皇帝看来,如果大臣们经常组团,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形成一种和皇权对抗的势力,而地方官员为按察使和布政使打掩护的行为很显然让乾隆嗅到了一丝朋党的意味,所以皇帝才会如此气愤。
的确,乾隆皇帝的智商和情商,那都是相当在线的,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这种聪明细致和晚年的昏聩麻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青年聪慧到中年刚愎,从中年刚愎再到晚年失察,乾隆个人的曲线滑落,也恰恰代表了,大清帝国的滑落曲线。
而当昏眊重膇,八十多岁高龄的乾隆放任和珅贪污祸国之时,他会不会想起青年时代,自己曾经在手里不断揣摩的这些奏折,以及这些奇妙的往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