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轴画里的大城小事,展现一个时代的文

展厅中,这辆很特别的“黄大发”勾起了不少参观者满满的回忆。黄大发说起“黄大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北京人,都应该对它并不陌生,由此也诞生了一个词——面的。别看只是一件当代艺术品,但却勾起不少参观者满满的回忆。《接爷爷》76厘米×44厘米年作与“黄大发”一起呈现的还有23幅绘画作品、16幅书法作品以及32方印章。看到这儿,一定有人会纳闷:书画展怎么开进汽车博物馆里了?但看过展览后,答案就有了:不少作品都阐释出这些年国人出行方式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由北京汽车博物馆主办的“一座城·一轴画——于连成书画篆刻作品展”就这样成为近一时期京城文化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北京城注定是一座说不完道不尽的城市。仅近现代就有多少文人墨客把诸多笔墨挥洒在这座城中——梁实秋、张恨水、郁达夫、林语堂、老舍……而此番的这个展览似乎少了大红大绿的斑斓色彩,艺术家于连成却用最平实的绘画语言绘就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座城的人和事。或许这些“大城小事”在不少人眼中不足挂齿,但却真实地记录了这座城“行”的发展,以及映衬出这座城的变化。《人散后一轮新月天如水》76厘米×44厘米年作《旧书店门前》《在路上》《单向街》等作品,呈现出的每一个场景都是段历史,都是有故事可讲的,而每种交通方式的变迁也在生动地描绘着北京城中的人与物。而《楼后小院》这样的作品,更能勾起城市人对大杂院生活的回忆。本次展览中,到处都可见这样不乏趣味性、充满温度的作品,艺术家把几十年北京生活中最深刻的记忆场景和亲历往事用画笔记录下来。霎那间,生活与艺术就这样无缝对接啦!展区中,一幅《百车图》格外引人注目。艺术家按照中国朝代发展史顺序、根据每个朝代书法名家的字体,撰写了跨越数千年时空的个“车”字图。谈到《百车图》的创作灵感,对汉字、书法熟稔的于连成坦言:“‘车’字在甲骨文中就有不同的写法,随着朝代的发展,变化更是万千。于是就有了把不同朝代的‘车’字全都写出来的想法,这幅《百车图》就这样呈现在众人面前”。“车”字随着时代的更迭在变化,而出行所需的“车”子又何尝不是一部发展史?改革开放前,大多数人出行“基本靠走”;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出行从自行车到“黄面的”再到纯电动的公交车……中国人出行方式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这个以“车、城、人”为主题的展览,以车为视角,以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变迁为线索,以篆刻家、书画家于连城的作品为内容,引导观众在流转笔墨间去看历史、看科技、看人文、看城市变迁、看社会进步,在往事中回溯北京独有的城市气质与变革历史。《在路上》32厘米×44厘米年作一轴轴画卷,舒展开来呈现出的是一座城市的交通变迁;一方方篆刻,于方寸之间融入了治印者的心性情怀。“车、城、人”通过“书、画、印”就这样展现出来,为世人呈现了一场领异标新的展览。《楼后》60厘米×40厘米年作“60后”的于连成,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自小就长在京味十足的北京琉璃厂,对传统文化可谓耳濡目染。他是北京文物界的“老人”。从年起,他先后在北京市文物公司、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等单位工作,天天与文物“打交道”。他的身份也很多样。首先是位篆刻家,从小就研习书法篆刻,得到苏振一、熊伯齐先生启蒙,后得著名文物大家傅大卣先生悉心教导。篆书李白诗76厘米×44厘米年作于连成在治印方面的成绩可谓不菲——年,他的篆刻作品就入选《北京七人印集》,还著有《近百年书画名人印鉴》等。其次是位爱书人,洋洋洒洒各类书籍五六万册陈列在家中,读书、爱书成了他的一大嗜好。《旧书店门前》38厘米×44厘米年他还是媒体人,曾参与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读书时间》等栏目的策划制作。他还是位画家,尽管从事书画创作是近十几年的事,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画得是有模有样,尤其是以北京城的“前世今生”为蓝本的画作,趣味横生,并充满着温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faox.com/dfls/128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