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典的诗词众多,其中有一首神作叫《悯农》,因为通俗易懂,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和珍惜粮食的心声,引起世人的共鸣,被称之为千古名句,入选了各大语文课本,为学子们的必背古诗。
但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说本诗的作者,其实是个大贪官,以至于现在的老师,都不愿过多地介绍他,往往就三言两语简单带过。
那么,这样一位悲天悯人的大诗人,又写出了这样的千古神作,其名声为何会如此不堪?他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吗?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绅,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大历七年(年)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和元稹、白居易等大诗人是好朋友,参加过著名的新乐府运动。
李绅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但却早年丧父,6岁时便随母亲颠沛流离,受尽了人情冷暖,在母亲的教育下,熟读诗书,青年时还曾在江苏无锡惠山寺读书。
李绅传世的诗歌作品很多,最著名就是那两首《悯农》诗,其一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二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两首诗写出了农民终日劳作,却不得温饱的真实情形,从诗句中,我们还能感受到李绅对贫苦农民的怜悯,充满了同情和愤慨之情,被后人传诵至今,李绅也因而被誉为悯农诗人。
在我们的印象中,或者按照常理来说,李绅的生活肯定是非常俭朴。不然,是不能够写出这么深刻的诗句来的。
唐宪宗元和元年(年),李绅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他从国子助教做起,晚年官至宰相,被封赵国公。李绅官居相位4年,于会昌四年(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年),李绅病逝于扬州,终年74岁。
然而,在后人出版的一些笔记野史里,这位悯农诗人的形象人品,却跟我们读完《悯农》对他的美好想象大相径庭,野史里的他,就是一个违背了初心的卑劣之人,具体表现在几方面:
一是当官后派头十足。比如《云溪友议》里记载,李绅在没有发达时,常去朋友李元将家里做客,并尊称其为“叔叔”。随着李绅官运亨通,官越做越大,李元将就反过来巴结他,还自称为“弟、侄”主动降低辈分,但李绅并不满意,直到李元将自称为“孙子”,李绅才爽了。
二是欺软怕硬,《唐语林》也记载,李绅当上了尚书后,他的手下在开封桥上抓了一个没为他车队回避让路的人,结果那人的一段话,却反而令李绅大惊失色。那人道:“汴京大于帝都?尚书尊于天子?”原来这家伙是个皇家子弟!于是,李绅下令赶紧放人。
三是六亲不认。李绅有个姓崔的巡官是同科进士,与李绅算老相识了,有一次特地来拜访他,结果在旅馆里,崔的仆人与市民发生争斗,李绅竟将那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来,打了20杖并遣送回家。
四是骄奢淫逸。说李绅在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并且他好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吃完鸡舌,被丢弃的鸡堆积如山。
五是说“司空见惯”这成语就来源于他。唐代诗人刘禹锡,因为性格放荡不羁,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李姓官员,因仰慕刘禹锡的诗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女在席上作陪。
席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作诗一首:“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
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在野史里,就把“李司空”认定为李绅了。诗中这个李司空吃饭必有歌妓相陪,歌妓的装扮还很时髦,而且他还能把歌妓随手送人,可见家里养的歌妓还不少,这就证明了李绅一定家财万贯,排场大,生活奢侈。
而李绅被人诟病最多最大的罪名,是他晚年在淮南节度使任上经手的“吴湘案”。
唐武宗会昌五年(年),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他的手下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接报后立即将吴湘逮捕下狱。
但此案上报到朝廷后,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朝廷就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崔元藻调查后发现,吴湘贪赃属实,强娶民女之事则不实,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绅铁面无私,仍然将吴湘处决。
而这事在野史里则被传得十分狗血。据《北梦琐言》记载,是李绅想纳颜女为妾,没想到被手下吴湘捷足先登了,李绅勃然大怒,因而想置吴湘于死地。其动机只是为了惩罚吴湘的无礼,出一口夺“妻”之恶气罢了。
另一本野史《册府元龟》里也说,李绅是想夺下颜女,献给自己的老大李德裕,所以要干掉吴湘。由于吴湘迎娶颜女的聘礼丰厚,李绅便下令调查他的收入来源,就发现吴湘有贪污行为,于是名正言顺地杀了他。
从一个同情怜悯农民、为农民的悲惨命运呐喊的弱势群体代言人,堕落到追求豪奢生活的污吏,再到草菅人命的酷吏,李绅的人生历程,真的会有如此大的反转?
其实仔细研究有关李绅的劣迹记载,会发现全都是来自一些笔记小说野史,正史里只字未提,所以真实性十分可疑。再结合当时的政治斗争,那这些说法,或许就有答案了。
从唐宪宗到唐宣宗,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长达40余年的一场斗争,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而李绅,恰恰是李党的核心人物。
李绅为什么会被这样编排,应该还是和党争有关。而败坏政敌的名声,本就是政治斗争中常用的手段。
比如吴湘一案,李绅并不应该承担骂名。李绅处决吴湘之时,心里是不是存着党争或报复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吴湘确实是罪有应得的,因为他贪赃属实。
后来吴湘得以翻案,也是党争的结果,而不是因为他是真的冤枉。翻案只是牛党打击李德裕、李绅一党的手段而已,所以《旧唐书》里说,李绅虽然死了,还是因为吴湘一案受到了冤枉。
至于说李绅生活奢侈、人品低下的描述,在正史里也找不到记载,《旧唐书》只说他“所至务为威烈,或陷暴刻”,也就是为官有些严苛,但“以文艺节操见用”,对他的品格还是持赞赏态度的。
再比如广为流传的李绅爱吃鸡舌的说法,就很不靠谱,一顿饭要三百只鸡,李绅即便不是天天吃鸡,在交通运输困难的古代,鸡的供应量也会很成问题。以唐朝那时的生产力水平,日啖三百鸡舌,也是一件不大可能的事情。
其实,这则典故出自《宋人轶事汇编》,说的是宋朝吕蒙正的故事,“吕文穆微时极贫,比贵盛,喜食鸡舌汤,每朝必用”,不知什么时候,这个帽子就戴到了李绅的头上,还大大的夸张了一下。
还有那个“司空见惯”的故事也不可靠,因为刘禹锡的那首诗叫作《赠李司空妓》,而李绅一辈子都没有任过“司空”一职,甚至连什么检校司空之类的官职也没有做过,他死后追赠的头衔也是“太尉”,和“司空”无关。这个“李司空”是谁,不得而知,但非要说是李绅,也很牵强。
李绅恶名流传始作俑者,大概和一个叫李逢吉的人脱不了关系。新旧《唐书》记载:“逢吉用事,与翰林学士李绅素不叶,遂诬绅以不测之罪,逐于岭外”,“中尉王守澄用事,逢吉令门生故吏结托守澄为援以倾绅,昼夜计画”,“绅之贬也,正人腹诽”,“天子待绅素厚,不悟逢吉之嫁祸”等,史书多次提到了这个人,不遗余力地毁人不倦。
所以,李绅在野史里的记载,大多是来自政敌的诬陷和嫁祸,后人以讹传讹,就信以为真。李绅的真实人品如何,正史里缺乏详实的记载,我们无法确定,但绝不会像野史所记载的那样不堪,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