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豫(预)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
注解:1.预:事先有准备,预先。2.凡事:无论什么事情。3.跲:本意是绊倒。这里是理屈词穷的意思。4.困:困难,阻碍。5.疚:后悔的意思。6.穷:这里指走投无路。
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明白,就不会走投无路。哲学上反映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同样,我们新学期要想有所突破,学好语文,就要有预习,真地去预习,预习好。
今天,我们预习八上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先明确单元目标:
怎样预习古代诗歌呢?特级教师赵谦翔将诗歌鉴赏的方法,概括成以下歌诀:熟读成诵入诗门,因人因世索诗魂。察物辨景识意象,含英咀华品味新。悟情悟理得意趣,沉入意境喜会心。跳出庐山解文趣,审美尤重弦外音。我把诗歌预习方法概括为:一读体会音韵美。读出声,画出疑难字词。二读概括内容情感。内容一般包括人、事、景。诗言志,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因景因事而抒情明理,借景借事而抒情言志。三读品味语言技巧。结合重点字词,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的,从而深度感悟作者的情感。四读背诵默写。在读诗中,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写诗的背景思考。这样才能听到话外之音,品到言外之意,从而结合自己的人生,觉悟人生,完美人生,奉献人生。
助读资料
一、古诗朗读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朗读音频二、诗词注释翻译
题解:《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①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②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③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④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⑤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⑥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由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⑦临:抵达。⑧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⑨君:君王。
三、概括内容情感并赏析
这首诗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以及守边将士从白天到夜晚浴血奋战情景,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五、六两句由“日”到“夜”,以至夜深。“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七、八句,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现了将士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
四、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2.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年。李贺当时仅仅17岁。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
3.思维导图
图片、部分文字来自网络,服务于师生学习。感恩资料提供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