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要把现代化和ldquo汉化

年8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举办了主题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高端论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教授应邀发言,对几十年来“中华民族”身份的定义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会后观察者网记者对马戎教授进行了采访。以下为演讲实录及采访内容:

文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马戎

文字整理观察者网奕含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非常热门的学术题目,很多不同的学科都在探讨这个话题,考虑如何理解这个共同体概念、怎么来推动和建设我们的共同体。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来构建,拿国家政治文化作为民族构建文化。针对这个目标,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历史积累的。年费孝通教授发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给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形成历史勾画了轮廓和基线。

费教授指出,中国作为多族群的政治实体,经受了近代西方侵略,才从一个“自在”的民族演变为一个“自觉”的民族。

他特别强调了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历史阶段,在这期间,中华各族积极投身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领土、保卫传统文化的战斗,身份认同感从“大清朝”转变为“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最后到了20世纪,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终于成为团结各族、各党派、各阶层共同抗战的统一旗帜。所以,我们终于可以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所以义勇军进行曲是时代最强音。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必须承认不同族群对“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

比如说,历史上与汉族交往融合程度深的群体,在反抗外来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与中华民族其他群体密切合作的族群,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高一些;

而那些与中原汉族地区文化差距大、交流与融合程度低,在近代反对外来侵略中与中原合作较少的族群,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程度就低,容易受外部势力影响。这说明了我国族群问题的复杂性,在制定政策上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做法。

要构建国家层面的民族主义和共同的政治文化,最基本的思路就是要发掘、强调和弘扬中华各族的共性。

比如说,汉、藏民众共同尊崇佛教,回、满、汉等民族使用共同语言,维、汉、回、哈各族有共同开发新疆的历史,近代各族站在一个立场上抵御列强侵略等等。

同时应当淡化中华各族之间的差异,把差异主要视为由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决定的文化差异,而不用政治尺度衡量,在“求同存异”中,加强全民的国家意识。

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正确的思路并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

在“民族识别”过程中,为了申报成为独立“民族”,当时多个群体都在极力强调本群体在语言、文化方面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征,所以在分析文化现象时的基本导向是“寻找差异”而不是“肯定共性”。结果,中华各群体刻意去强调的都是各自之间的“异”而不是“同”。

实际上,在几千年的迁移、交流、通婚、混居过程中,中华各族彼此学习、相互融汇,各族文化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文化有深厚历史基础。

比如说,经过清朝二百多年的文化交融,汉族采用满族服装和许多习俗,满族通用汉语并接受儒家文化,农区蒙古族接受了汉语和中原农耕文化,新疆汉族在饮食习俗上接受了维吾尔族的文化。

然而,年后,在许多领域中形成的制度化区隔,既导致汉族年青一代对我国“少数民族”产生生疏与漠视,也致使少数民族干部、民众对汉族社会与汉族文化产生心理隔膜。

这些制度性区隔把中国社会一分为二,制造了这两部分国民交往中一系列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faox.com/dfjs/9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