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中

近来有人说,集中力量、举国体制过时了,我不以为然。纵观近年来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走向,越来越多的都是更多个院校、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出成果——

科技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中)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万字述评

唐先武

二、改革开放后,以“神舟”“嫦娥”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成果,离不开科技资源配置的整合优化

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大会通过了《-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这是我国的第三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而我们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也渐由人才到平台更多地转变了。

让国人骄傲的是,神舟、嫦娥、天宫、长征、巨浪、东风、天河、天问、北斗,等等,一系列世界先进科技,都是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结晶,这是我多次在现场采访得出的结论。这里,仅以神舟系列(从神一到神十二)为代表展示中国科技风采!

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拓创新的民族。如果说,嫦娥奔月是思维创新,万户飞天是实践创新,那么,载人航天飞行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让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一次次大跨越。可以说,科技创新是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核心与灵魂。神舟、嫦娥系列飞行的圆满成功,昭示着曾经以创新而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华民族,正在向世界科技中心的大舞台回归。

我国科技工作者一直是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载人航天的飞行成功,是中国航天人科技创新精神的结晶。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庞大、最具风险的工程,是技术密集度高、尖端科技聚集的高科技系统工程。

正是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中国航天人以锲而不舍的科技创新精神,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不断应用最新的技术成果,从而使我国载人航天飞行跨越了美、俄等国40年的发展历程,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还实现了双人五天、三人多天的太空飞行新跨越,把“科技强国”战略落实在载人航天的实践中。

在中国载人航天非凡壮举中,科技工作者们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到着陆场,七大系统都高起点、高追求,始终践行着科技创新,关键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技术还已然超越。托举神舟飞天的运载火箭,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别达到97%和99.7%。仅是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就采用了3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零点起步的神舟飞船,更是从研制开始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直接采用多人多舱的设计方案,可利用空间创世界之最。同时,比国外领先的是,废弃的轨道舱我们可留轨半年,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正是这些大胆的科技创新,使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一飞冲天。

征袍尘未尽,马蹄又奋疾。需要强调的是,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划时代的意义在于,开创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两位航天员在太空工作和生活了五天,特别是首次进入轨道舱,积累了中国人在太空较长时间驻留的经验,获得了宝贵的科学试验数据,为掌握验证航天员出舱活动、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等关键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一人一天的载人实验到两人五天的科学试验,我国载人航天飞行技术状态和应用试验项目有了新的调整,一些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难题实现了重大突破。同时,飞船、火箭等飞行产品进行了多项技术更改,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测控通信和着陆场等地面参试系统增加了新的设备,提高了测控覆盖率和返回着陆的可靠性。

如今已是神舟十二号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实践表明,我们一定要有科技创新精神,勇于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敢于在一些重要领域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从而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当我们欢呼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时候,仔细咂味,我们更能感受到载人航天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而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团结协作,当是神舟飞天的一个重要因素。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无一不是科研协作的结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现代科学技术的研制工作往往是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领域,往往需要数千个单位、几十万人员组成一个团结和协作的大体系,都需要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正如当年“两弹一星”研制者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其他行业全力支持,不论前线后方都整合资源,每个人员都坚守岗位,履行职责,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确保了伟大事业的最后成功。强大的国防科技让时陷内饥外迫的中国人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不受欺侮!

现代科研早已告别“单打独斗”时代,“一个人的江湖”已一去不复还,“群雄逐鹿”已成为“时尚”,并且只有如此,才能出结果。现在,载人航天工程成为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庞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协调面最广的跨世纪工程。整个工程七大系统,涉及航空、船舶、兵器、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纺织、建筑和气象水文等多个领域和有关省市自治区,汇聚了全国多个行业、多个单位、几十万科技人员共同参与神舟飞船各项目的研制、建设和试验,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大协作体系,正是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成了任务。

在北京航天城里,有这么一座现代化的大楼,上面赫然立着“协作楼”三个鲜红大字。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负责人说,它准确地应该称作科研协作楼。就是这座楼,一夜夜的灯光,让人们见证了一批批科技大师们跨行业、跨领域一次次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整合资源、集体研发、精诚协作、共同探讨、团结攻关的场面。

这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还在多个领域、多个学科里呈现。且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带动了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等基础学科探索的深入,带动了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推进技术、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和工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带动了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以及通信、遥感等产业的兴起。

神舟系列飞行圆满成功,远在贵州的一位老工人激动地落泪了,因为在神舟飞船上,有10多万个元配件是他们公司所属工厂生产的;神舟软件公司的年轻人欢呼了,因为他们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在神舟系列中发挥了作用。

像贵州的老工人、神舟软件的年轻人一样,在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在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这耀眼的光芒、如潮的鲜花背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了解他们的贡献。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干大事,就需要一批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人!

是啊,神舟一飞冲天,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等一批航天员成为英雄,媒体再多做些报道,也只延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faox.com/dfjs/94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