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评论互联网产业的格局千变万化,一些行业的发展窗口转瞬即逝,政策不能走在产业调整的后面。
与平台当初攻城掠地,大量投放共享单车时相比,今年以来,很多用户明显感觉共享单车“少了”。尤其是在共享单车需求量大的商场、地铁口、写字楼等地,想要骑上一辆共享单车,经常需要跟别人“抢”,而且,好不容易找到的共享单车还经常是坏的。
与此同时,一些共享单车平台出现经营危机。有用户发现,押金退款变得缓慢,人工客服电话难以打通。平台内部也时常传出“坏消息”——巨额负债,实现盈利遥遥无期,还发生了大量裁员。
作为所谓的“新四大发明”之一,共享单车的诞生曾让人们感到欢欣鼓舞。与高铁、移动支付等发明不同,共享单车几乎完全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创造”。国内一些共享单车平台还漂洋过海,实现了产品的对外输出。然而,如今共享单车的处境,显然与行业全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经历了一轮轮洗牌,共享单车似乎没有像网约车、外卖等同类互联网模式那样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其实,对共享单车能否盈利的质疑一直没有停过。当初共享单车的对照物是市政公共自行车,因为随放随取,灵活度高,共享单车很快取代了市政公共自行车。然而,观察者常常忽略共享单车与市政公共自行车的区别:前者是追求利益的市场产物,而后者以公益性为原则和宗旨。市政公共自行车可以试验,甚至允许失败后再调整,但共享单车如果看不到成功的前景,投资人就会失去信心,整个商业模式就难以持续。
共享单车终究不能成为吞噬投资人资金的无底洞。因为投资力度减弱,营利缓慢,直接影响到平台对产品的维护和对服务的保障。任由损坏的共享单车停在路边,而不修理或更新车辆,成为平台运营的普遍情况。很早以前,就有媒体观察到城市角落里的“单车坟场”。一边是用户骑不到好车,一边是冗余车辆得不到维护和合理投放,中间则是大量投资、制造能力和原材料的浪费。
公共政策始终对共享单车保持着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