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图书奖”设立于年,是由国家图书馆发起、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图书评奖活动。“文津图书奖”选用《耕织图》中的《簸扬图》为标识,取“读书如稼穑,勤耕致丰饶”之意,揭示了读书与人生的关系,也传达了“文津图书奖”的宗旨。该奖项命名“文津”,不仅缘起于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文津阁四库全书,更是取意“文化津梁”,彰显了图书馆作为沟通交流的使者、传承文化的桥梁,为促进作者、出版者和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挥积极作用的职业使命。
据年图书出版行业数据统计,该年共计19.4万种新出版图书。换句话说,这一年中共有19.4万本新书出现在我们面前。
而文津奖的任务,就是在这每年10万+的新书中,为你精心推荐社科类和科普类10本好书(或者更少),也就是说,获奖的图书都可以称为万里挑一的宠儿。那么,这些宠儿们是如何吸引文津奖的目光呢?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我与世界
当“我”与“世界”发生碰撞,我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会出现怎样的火花。每个人都会明确自己的答案,那么,其他人的答案又是怎样的呢?人文大家和科学大家的思考方式又会有怎样的区别。这些从自我、自我的经验经历出发的文字或许可以带给你一次体验他人视角的机会。
●我的世界观●
第十四届文津奖获奖书目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
方在庆译
中信出版社
索书号:Z.2/CA1.12
爱因斯坦是一位几乎所有人都熟知但又并不深知的大科学家,因为太著名,写他的人很多,读的人也就跟着读了很多别人写的爱因斯坦,却忽略了爱因斯坦本人的文字,人们鲜有机会去触碰爱因斯坦的学术论文和大部头的《爱因斯坦全集》。
这一版《我的世界观》把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教育、战争、友谊、自由、宗教及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的文字完整编译在一起,让我们通过这一本书,与伟大的灵魂深度对话。
本书以影响较大的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独有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十问:霍金沉思录●
第十五届文津奖获奖书目
史蒂芬·霍金著
吴忠超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索书号:G/CH4
牛顿给了我们答案,霍金给了我们问题。而霍金的问题本身将继续在几十年间产生突破。当我们最终掌握量子引力定律并完全理解宇宙的诞生时,这可能主要归功于站在霍金的肩膀上。
---基普·索恩
上帝存在吗?一切如何开始?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吗?我们能预测未来吗?黑洞中是什么?时间旅行可能吗?我们能在地球上存活吗?我们应去太空殖民吗?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过我们?我们如何塑造未来?
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最后的著作《十问:霍金沉思录》,这本书涉及他对科学与社会所面临的大问题的思考与预测,这些预测饱含了霍金对人类未来深深的忧思。
●我的精神自传●
第四届文津奖获奖书目
钱理群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K.46=7/CQ3
本书是钱理群先生近年来最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最为看重的作品。钱先生在该书后记中说,“最后成书,已经耗费了五年时光,更是倾注了退休前后的主要心血”,“这本书,在我的学术著作中,确实占据了相当独特的地位:它既是我的自传,学术自传与精神自传,又是一部学术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这本书又是一部关于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研究著作”。
本书既是一部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深度之作。思考透彻,激情飞扬,充满了敏锐的发现与深刻的思索。黄钟大吕之声,世所少见;沧海桑田之辨,令人回味。
●退步集●
第二届文津奖获奖书目
陈丹青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J-53/CC2
所谓“退步”,语涉双关,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询。作者的文字观察敏锐,细节刻画尤其生动。书评人黄集伟说:“陈丹青虽是个画家,但很多散文家写不出他一样的文字。另外,读者们虽不是他本人,但这个海龟派笔下文化与语境的‘隔膜’与‘无助’,乃至‘欲拒还迎’的心态每个人都不难感同身受。
在《退步集》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陈丹青对当今城市建设的痛陈,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将城市原有的文化生态和历史记忆无情地摧毁引起艺术家陈丹青肝肠寸断地“叫嚣”:“江南水乡已经没有了。”“今天新上海的改造,很遗憾,其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在理念上是失败的,是以大面积放弃上海的居住传统为代价,全盘移植香港东南亚中产阶级的居住模式。在旧上海,‘法国’与‘上海’相处无间,在今天的新上海,既看不到‘法国’,也看不清‘上海’,‘东方的巴黎’已经自我肢解了。”“我深知这叫嚣无非是失败的哀鸣,其声调,有甚于真的失败。”
●上学记●
第三届文津奖获奖书目
何兆武口述
文靖撰写
三联书店
索书号:K.81=7/CH5-2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年代-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
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
●走到人生边上●
第四届文津奖获奖书目
杨绛著
商务印书馆
索书号:I.1/CY13.2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第一个集子,由杨绛女士编定。本书则是这个集子的注释,回答了神和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
此书共分为两部分,在书中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