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新西兰、澳大利亚突然出手,上千银行账户被冻结,未来还将继续加码,其中不乏大量中国居民。消息一出,整个澳洲圈都炸开了。
(NZHerald报道)
作为中国移民主要去向的两个国家,为何众多海外账户突然被冻结,哪些人会受到影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究竟要闹哪样?
大家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了,这是澳洲的金融机构,为了了解他们的客户来自何方,不得已而为之的操作。
从年起,每年的6月30日前,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金融机构,必须向本国税务局报告非纳税居民的信息。大量海外移民,都属于非纳税居民的范畴。
1、我是良民,为何账户被冻结?
钱没事儿,银行只是冻结了账户,只要补齐银行需要的信息就可以恢复正常。
(来源:NZHerald,作者:NZHerald)
为什么会冻结银行账户?因为作为打击洗钱和避税的强大工具——CRS,今年正式开始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中国等地实施。
CRS全称金融账户信息交换,针对的是加入CRS体系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只要处于CRS的体系里,金融机构就会把我们的信息进行披露和申报,并在参与国之间互换。目的是打击洗钱和偷税漏税。
据新西兰媒体NZHerald的报道,在CRS的规定下,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金融机构,必须在今年6月30日前,确认他们的客户是否属于外国纳税居民。近期冻结客户银行账户的还有澳新银行、西太平洋银行、ASB银行、新西兰银行等。
秉承遵纪守法一颗的心,新西兰的国有银行Kiwibank早在5月底,就通知了多名客户,并给了他们14天的期限,要求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材料,证明客户在新西兰境外的税务状态。
然而,总是有一些健忘的客户忘了自己开过什么银行卡,也忘了及时查看邮箱,或者忘记更改地址和联系方式等等。还有很多客户没有在截至日期前向银行回复自己的相关信息。
找不到人,那就先冻结账户吧,等到取不出钱的时候,客户自然就会主动找上门来。
6月28日的时候,已经有大约个银行账户被冻结,Kiwibank的负责人称,接下来的半个月,还将有多个银行账户被冻结,涉及位客户。
截至到目前,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各大银行冻结的账户数量:
Kiwibank:(未来两周还将冻结个)
新西兰银行(BNZ):暂未公布
ASB银行:40
澳新银行(ANZ):
西太平洋银行(Westpac):暂未公布
2、为什么是现在?
因为6月30日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它代表CRS正式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中国等地运转了。
中国作为今年首批交换信息的国家,加上其他49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于年9月开始信息互换。交换各个国家非纳税居民的金融账户信息。
而在此之前,各大金融机构需要理清楚,哪些客户属于自己本国的居民(这类客户的账户信息和纳税信息无需再上报),哪些客户属于海外移民,随后才能正式开始披露和审核用户信息,最后再上报给本国的税务部门,以供后期的税务信息交换。
前面我们提到的让银行敢冻结客户账户的,就是这个CRS。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澳大利亚的居民在中国的金融机构开设了账户,中国的金融机构便会把这位居民的相关信息申报给澳大利亚的税务机关,方便澳大利亚调查这位居民的收入和纳税情况。
反过来,如果一个中国居民在澳大利亚的金融机构中存有金融资产,中国的税务部门也会收到澳大利亚金融机构传来的居民信息,然后调查这位居民在澳大利亚的金融资产哪些需要交税,是否按规定缴纳了税款等等。
(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的图解很清晰)
3、哪些人会受影响?
在海外有保险、理财、基金、股票、信托、存款等金融资产的中国居民,这些金融资产的情况基本是被国家摸透了。当然只要是正当所得,也没什么好怕的。
CRS的信息披露,只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非居民金融账户。个人在海外持有的房产等实物资产不在CRS的申报体系内,因为它们不属于金融资产。
具体金融资产包括:存款账户、托管账户、现金价值保单(重疾险不受影响)、年金合同、证券账户、期货账户、持有金融机构的股权/债权收益等。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属于年首次交换信息的参与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国人投资和移民比较喜欢的国家和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新加坡等。这些国家和地区今年开始也将互相交换外国居民的金融账户信息。
(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年5月19日公布)
因此,如果是中国居民,在境外(包括中国香港、澳门)的金融机构开立了账户,最好理清各类金融资产的来源和类别,分清楚哪些是需要交税的,哪些是机构已经代扣代缴了税款的,便于以后向有关部门解释清楚。例如分清楚哪些是股票投资收益、哪些是工资收入等等。否则不仅需要补交税款,还可能面临反洗钱部门的审查。
4、CRS误区有哪些?
误区1拥有哪国国籍就代表自己是哪国税收居民国籍、住所、实际居住或停留的时间、特殊测试标准等都有可能作为判定个人居民及税收居民身份的标准。
在中国,居民个人包括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侨民,但不包括虽具有中国国籍,但并未在中国大陆定居,而是侨居海外的华侨和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胞。在中国境内居住,且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停留达到特定天数的外国人、海外侨民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也会被视同为中国税收居民。
误区2金融账户即存款账户在CRS下,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的核心是“账户”,也就是说跨国之间共享的信息是金融账户信息,金融资产包括证券、合伙权益、大宗商品、掉期、保险合同、年金合同或者上述资产的权益,前述权益包括期货、远期合约或者期权。
中国版CRS《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尽职调查管理办法》指出,金融账户涵盖了存款账户、托管账户和其他账户,如私募投资基金的合伙权益和信托的收益权、具有现金价值的保险合同或者年金合同等。因此,对于形式相对复杂的资产及账户(如信托或有可能形成消极非金融机构的离岸公司拥有的资产等),个人应当对其作出详细分析,了解其是否属于《管理办法》要求披露的金融账户范围。
误区3CRS实施以后,设立离岸信托没有任何意义离岸信托在资产分离和保全、税收优化以及信息隐秘性上具有其他投资架构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资产配置方面受到世界上很多高净值个人和家庭的青睐。在CRS下,信托也有可能被判定为是金融机构,而需要对其账户持有人(例如委托人和受益人等)进行尽职调查;或者被判定为是消极非金融机构,如果其在金融机构持有账户,则会被要求提供信托实际控制人(例如委托人和受益人)的信息。
但是信托被纳入到CRS下的申报体系,并不会导致信托丧失其本身具有的资产分离和保全、税收优化以及信息隐秘等优势。从中国的角度,尽管CRS实施后,理论上中国税收居民在海外所设立信托的相关金融账户信息会被申报和交换到中国税务机关,但是这并不代表信托就失去了隐秘性。因为,CRS下的所谓“资产曝光”只是相对税务机关来说,而且CRS下跨国之间交换的信息具有十分严格的保密性要求,信托本身的隐秘性仍然存在,并不会公之于众。
误区4既然CRS是申报“非居民”的信息,那么钱在境内最“安全”根据中国版CRS规定,金融机构只需要申报非居民(非中国税收居民)所持有账户的信息,但不妨试想一下,非居民的信息都需要申报了,居民的信息申报还会远吗?
金融资产的账户信息与税务机关纳税征管信息的互联互通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开始实施。如今在CRS下,国外金融机构与国内税务机关的信息互动机制已在建立之中,笔者有理由相信,国内金融机构与国内税务机关也会很快建立互联网络。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安全”之地,唯有合法、合规才是最大的“安全”。
误区5所有CRS参与国都会进行CRS信息交换各国之间进行CRS下的账户信息自动交换,在具备了多边国际法律条约以及相关数据安全制度等的基础上,还需要一个额外的“激活”程序,即各国在提交给经合组织秘书处的“愿意交换国家名单”中列明伙伴国。只有那些相互交换关系被“激活”成功的国家之间,才会切实进行CRS下的账户信息交换。
根据经合组织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截至年8月7日,全球已经有超过0个CRS下的交换关系被“激活”,其中中国已经与包括加拿大、根西岛、泽西岛、列支敦士登和马耳他在内的47个国家和地区“激活”了CRS下的交换关系。预计到年5月31日中国金融机构的第一次CRS信息申报截止日期之前,还会有更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交换关系被激活。
5、那么,如何避免CRS波及?
年9月就要进行信息交换了,留给中国高净值人群应对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现在办海外护照是不是还来得及?除了办海外护照,还有哪些措施能对资产起到保护作用?如何配置海外资产才能“利益最大化”?
此前,各大金融、理财、财富管理以及出国服务机构一再强调的“应对方案”有三种:买护照、买房子、买保险。而鉴于现在时间仅剩不到60天了,这三大应对方案中的可选项也在进一步变少。正所谓“betterlatethannever”,现在开始,依然可以尽最大可能将经济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快速转变税务身份
目前,很多欧洲国家和英联邦国家都开放了公民身份项目,历史久远,方案成熟,而且办理条件和文件手续都非常简单。
拥有一本功能强大的圣基茨护照
以圣基茨身份在海外银行开户,在境外完成不同币种资产的持有,便做好了资产的基本保值工作。圣基茨对居民资产信息严格保密,不会向任何国家透露。
进一步,可以用圣基茨税务身份做海外投资,海外保险,海外购房等,达到资产的进一步升值工
圣基茨护照是全球首例被写入宪法的投资获取护照项目圣基茨护照可享受的便利可谓包罗万象,常用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资产保险箱、税务打折卡、世界通行证。
配置海外房产,60天拿绿卡
根据六部委所发布的文件,CRS只对金融资产账户进行调查,而这里所说的金融资产不包括实物商品或者不动产非债直接权益。
也就是说,你所买的别墅、游艇、珠宝、字画都不是金融资产,都不用于信息交换。
不少投资人将海外房产投资作为首选,而且办理简单,即买即得。其中希腊、西班牙、塞浦路斯的购房还可以拿身份,最快60天可获永居。
CRS还再继续,更多合理规划身份,配置财富,已经成为高净值人群必须正视的问题,刻不容缓!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