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弟子气得说了句脏话,没想到流传至今

在中国,孔子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前被誉为“天纵之圣”。自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以来,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尊为圣人和大成至圣先师,这充分体现了他在中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孔子一直强调“仁”和“礼”,要求学生心怀仁义,懂得礼仪待人。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作为三千弟子的导师,孔子理应是一位儒雅温和的君子。

实际上,孔子面对不听话的学生时,偶尔也会大发雷霆,甚至会当面严厉斥责。然而,孔子的训言之一却流传千年,至今仍是许多老师的口头禅。

天纵之圣

孔子诞生在春秋末期,他的父亲名为叔梁纥,他们的祖先曾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

孔子尚未出生时,叔梁纥与施氏已经生育了九个女儿,但无一男丁。后来,他又纳了一位妾,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孟皮。然而,孟皮因足疾跛脚,按照当时的礼仪规定,无法继承家业。

于是,叔梁纥向鲁国的颜氏提亲,娶了颜氏的第三个女儿颜徵在为妻。不久之后,颜徵在便生下了孔子。

那时,叔梁纥已经年逾七十,而颜徵在仅有十五岁。由于叔梁纥的年龄大大超出了礼仪规范,因此两人的结合被称为“野合”。

尽管孔子的出身被视为野合之子,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一生的卓越非凡。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家庭从此衰落。颜徵在作为妾室,与孔子过着困苦的生活。然而,即便在如此贫困的环境中,坚韧的颜徵在仍然将孔子培养成了一位身高九尺、学识渊博的英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孔子17岁时,因操劳过度,颜徵在便去世了,年仅32岁。

孔子自幼熟悉礼制,青年时以其丰富的礼乐知识在鲁国闻名,从事办理丧祭礼仪的儒者之业,早年还曾担任管理放牧和粮仓的小官。中年时,孔子名声渐起,开始聚集门徒讲学,创办私学,随后周游列国,一生中收纳弟子三千余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

由于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理念,他的弟子来自各行各业,既有贵族后裔和文人雅士,也包括平民百姓,甚至还有一些地痞流氓和纨绔子弟。

那么,孔子在面对那些不服从的学生时,是如何处理的呢?

有个性的学生

据传闻,宰予是一个年轻人,他向孔子请教学习。宰予思维敏捷,好学深思,善于辩论,被认为是个才华横溢的人才。

关于宰予,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政事:冉有,季路。”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宰我(予)和子贡在“言语”方面尤为出众。

尽管宰予具有言语天赋,但他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问题学生”,常常当面提出异议,使孔子颇为头疼。

众所周知,孔子极为重视孝道。他主张人在父母去世后应守孝三年,做官的人要“丁忧”归乡守孝,待三年期满方可复职。同时,在守孝期间,人们必须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孔子称之为“天下之通丧”。

然而,宰予主张将“三年治丧”改为“一年之丧”。他认为,君子若在三年内不遵行礼仪,礼仪便会败坏;如果三年内不演奏音乐,音乐便会荒废。

一年时间过去,旧谷子已经吃完,新的谷子也随之而来。人们钻木取火所用的木材,四季各有不同,但一年之内便能循环一遍。

然而,孔子却认为,宰予的这种念头是不仁义的。一年之内就开始吃大米饭、穿锦缎衣服,你能心安理得吗?君子在守丧期间,吃山珍海味也觉得味同嚼蜡,听美妙音乐也感到索然无味,住在家里也觉得不舒适。

宰予离开后,孔子感慨道:“宰予真是不仁啊!孩子要到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至亲守孝三年是天下公认的礼仪,难道宰予对父母的爱连三年都不到吗?”

还有一次,宰予气得孔子忍无可忍,甚至用朽木来形容他。

那一次,孔子在讲学时,宰予却在下面酣睡,令孔子非常愤慨。在古代,人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孔子认为白天时间短暂,应当珍惜时光,努力求学。然而,宰予竟在白昼酣睡,这种行为表现出他的愚昧和懒惰,因此孔子对他严厉斥责。

孔子当时训斥宰予道:“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无法粉刷,对于你这种人,又能说什么呢?”

接着又说道:“最初,我是通过听别人说的话来判断他们的行为,但现在,我不仅要听他们说什么,还要观察他们的行为。这种改变是因为宰予的事情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宰予白天睡觉的行为已经不是一两次了,尽管他曾表示会改正,但现在依然如此。因此,孔子对他的承诺失去了信任,感到非常失望,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有趣的是,孔子的这句话:“朽木不可雕也”,竟然传承至今。如今,许多老师和家长在面对顽劣的孩子时,常常引用这句经典的格言。

那么,你对于这些关于宰予的观点又是怎样看的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faox.com/dfbs/142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