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榜样黄大发绝壁凿出生命渠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中国乡村振兴》杂志

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特刊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

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年,一位82岁的老人感动了全中国。

他叫黄大发,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原支书。凭着一个“敢”字,他带领群众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修出米主渠、米支渠,在绵延高耸的绝壁上开凿出又一条“红旗渠”,滋润了祖祖辈辈干渴贫穷的村庄,被当地群众称为“当代愚公”。他用36年的宝贵人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捧着大发渠里流淌的甘甜泉水,黄大发高兴得像个孩子。

拿命去换也要干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年以前,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苞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苞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妇,“光棍村”的坏名声不胫而走。

水,是草王坝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年年岁岁的期盼,也是黄大发心中的痛。

黄大发自幼失去双亲,没念过几天书,也认不得几个字,自小没少受乡亲们的照顾。年,23岁的他迎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草王坝大队长。那一年,年轻气盛的他义无反顾爬上了山崖,立誓要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

勘测之后,黄大发有了主意。草王坝缺水,但几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开阻隔两村的灵宝山,螺蛳河的水就能流进草王坝。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悬崖上用锤子凿……

可付出并没有换来收获。山里人哪儿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几十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在曾任遵义县水利局局长的黄著文看来,失败几乎是注定的:“要跨过多米高的悬崖,须开山打炮;前半段即使挖成沟,因为是沙地,没有防渗材料,挖了水渠水也会渗漏,剩不下来。当时的技术、财力都达不到。”

村民不懂这些,深受失败的打击。甚至有人断言,草王坝的人就是这个命,别再想吃上白米饭。黄大发恼了:“草王坝人祖祖辈辈盼水,我们共产党人不干成这事,还有什么脸面对村民?不管有多难,就是拿命去换我也要干!”

这次失败,让黄大发开始反思,再不能这样蛮干。

他开始等待机会,这一等就是近30年。

年,53岁的黄大发被抽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协助工作,这给了他学习水利技术的机会。不识字,他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他就缠着技术员在图纸上讲解……3年时间,他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

有了知识,心里就有底气。回到村里,黄大发立刻重启修渠计划。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政府从当时并不宽裕的财政里划拨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给草王坝折抵工程款。

被贫穷和干渴折磨的人心还能聚齐吗?为了检验群众修渠的决心,水利站出了一道考题:草王坝如果能在第二天早上凑齐1万元现金,水利站技术人员马上到位!

黄大发连夜跑回村里召集村干部开会,决定按每亩土地39元逐户收取集资款。可即使这样,也没有几家能拿得出现钱。

说起当年的集资修渠,62岁的唐恩良记忆犹新。

“大多数村民之所以同意修渠,是相信黄大发。这么多年里,他没有贪过便宜。他有信心,我们就跟着拼命干。没钱就找亲戚朋友借,凑几斤黄豆、几只鸡、几斤蜂糖去卖。”

收上来的农家货陆陆续续凑到村干部手中,第二天拿到乡场上卖了换钱,总算凑足了一大摞皱皱巴巴的集资款,第二天中午12点,1万元一分不差到了水利站负责人的手里。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年春天,水渠终于动工。全村男女老少,有劳动能力的几乎全部自愿上阵。每天,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

单说测量,当时的条件,只能由胆大的人腰间拴着缆绳,从多米的悬崖顶上一尺一尺往下放到绝壁处进行测量。黄大发第一个在腰上系上绳索,慢慢向悬崖滑了下去。不通路,水泥、石粉靠人背马驮运上工地;没有后勤保障,“苞谷沙”搭配酸菜冷洋芋,一天只吃两顿。

修渠难不怕,怕的是聚拢的人心被困难所冲散。

“党员思想落后,群众就不齐心,我们怎么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每月初,黄大发都要抽空在晚上召集村里20名党员开会,号召党员冲锋在前。

过年了,大家想过个闲年,但黄大发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没钱买,他赤脚步行20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管仓库的工作人员想要资助他买双鞋穿上,他却婉拒了。

冬去春来,风餐露宿,3年时间,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

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米、支渠长米的水渠终于竣工。

年端午节,当汩汩清流从沟渠一泻而下时,草王坝全村老少扛着锄头一路欢呼奔向自家的旱地引水浇地,祖祖辈辈刨食的旱地终于变成了稻田。

半坎组53岁的徐开伦跪在地里热泪纵横,年年岁岁地盼哟,终于圆梦了。这年春节,村里家家户户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新米煮上一大锅敞开吃,徐开伦一口气干吃了五大碗。

潺潺渠水,润泽了当地1多名群众,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大发渠”,滋润了乡亲们的生活和心田。

在打败生命中最强劲的“敌人”——干旱缺水后,为缩短路程和保障行人安全,黄大发又带着6名石匠,在大山中开凿出了一条长米、高2米、宽1.5米的人行隧道。没有电,他又带领村民架起了电线杆通了电;山中无良田,就带头进行坡改梯,20世纪90年代末,全村稻田面积从亩增至亩,每年收稻谷80万斤。与此同时,村民参与投工投劳的公路也启动修建……

黄大发曾许下的3个誓言一一实现。村民们说,一辈子几乎都在偏远的团结村生活的黄大发,让大家知道了什么叫做“伟大”。

草王坝的变化还在继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一系列好政策支持下,在黄大发和村干部的带领下,草王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年底,团结村彻底告别贫困,村民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日子。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大发渠里清澈的山泉水依然静静流淌,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像一座历史碑刻,铭记着那一段峥嵘岁月。已经86岁的黄大发,时常行走在大发渠上巡渠、护渠,为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同志讲“大发渠”的故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着余热。“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党章中学来的,入党后上的第一课,是为人民服务。我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第05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faox.com/dfbs/12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